从私立转回公立之后,她说自己震惊了

| 中年老母亲的爱与愁。

| 这是来自Miki粥 第305篇原创。

文 | miki粥

全文2760字,阅读时长大约7分钟。

01

公立居然这样啦?

终于开学了。

朋友家的小孩今年从私立转回了公立,不是东西海名校,就是个普小。开学前她心里惴惴不安,担心小孩各种不适应——

原本班里只有20多个同学,现在一下子变成40多个,同学关系必然会复杂化。读私立的小孩家庭生活优渥,个个单纯无比,如今的环境还不得各种小团体?

公立私立老师也差别很大。私立学校太讲教育服务,中外主班老师都把每个小孩捧在手心,当成祖国的花朵一样呵护。说话声音大一点儿都担心,家长是不是会投诉?

公立学校?小孩太多老师不可能一一关注,被气上头了,把桌椅拖拽出教室的事儿都是常有的事儿…

硬件环境更是没办法比了。

私立明亮的餐厅和室内体育馆,泳池设计还要考虑到影响不影响到自然光线。这一切公立自然是没有的。有些公立地面太局促,楼顶辟跑道,地下深挖五层才有能有个会议大厅…

太担心了,还没入学就开始做准备,心想如果小孩不适应,就立刻转回私立。

结果出乎意料。开学第一天小孩很高兴,说班上30多个同学,老师对她十分关爱,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每天上下午都要跑操。

啥?朋友当时非常震惊。一个班30多人,这是10万一年的民办才有的水平吧!老师同学亲切,教室明亮整齐,虽没有击剑棒球馆那么多花样,但户外运动一点儿也落不下。

她非常感慨,现在公立学校都已经是这样的水平了吗?

我说,你这还是所老学校。北京新开的公立你再看看会震惊——

高级的室内场馆,配标准泳池和跑道。舞蹈教室采用弹性好的特质木地板,为日常练舞提供足够的应力保护;走廊过道的地面用上了防滑地板…

有一所学校,距离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仅500米,选用了汉唐风格的设计理念。故宫博物院明清风格和学校汉唐风格的呼应,形成了统一的文化氛围。

看,现在公立学校的校舍不仅要实用,还要搞什么氛围感。

硬件强也就算了,课程也很夸张。现在都流行私人定制、个性化课表,你想要的壁球、攀岩、橄榄球都在之上。

朋友听完很久没有回话,最后终于忍不住问:

现在公立学校的软硬件都已卷成这样了,以后还会有人上私立吗?

我说,有。

02

为什么会选私立?

这个问题换一个问法,就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选择私立?」因为家长的教育诉求千差万别啊!选私立主要是为了解决几个问题:

比如,小孩读公立是真读不下去。

之前我吐槽过清森合并探月过于任性,但并没有说「创新学校没有存在的价值」。我一直觉得存在即合理,某些特殊的教育模式之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需求存在。

前两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巧了,她外甥读的就是创新学校。父母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夫妻都是海归高知一路巅峰,但教育小孩彻底完败——

初二就开始撕教科书;老师台上讲,他台下坚持睡觉。马上中考了,大概率是要被分流去读职高…

不读高中对这样的家庭来说是接受不了的,所以只能把他送去创新学校。不甘心又能怎样?送了,至少还有个学校可以待着;不送,小孩难道十几岁就要送到社会这个大熔炉?

比如,追求定制化的教育。

过去一年我采访过很多双语国际的家长,愿意花几十万送小孩走体制外的道路,主要是定好了未来出国这条路。

他们认为读双语学校,环境国际化,课程与海外接轨,学习不用费妈。尤其是选择了公立资源匮乏的一些项目在练,比如冰球,要朝这个方向认真发展,需要私立开小灶,才能让学习效率最大化。

况且,有些学校还提供英文分层教学;成绩拔尖全额奖学金还不写作业;托管最迟能托到晚上八点半,老师一对一给孩子辅导功课,语数外不用课外报班。双减后,这样的条件着实诱人。

当然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需求,体现了有钱的人心态:

进不了顶尖的东西海名校,不如去读私立学校,证明不了自己的人脉资源能力,至少还保住了的财富能力。

择校之前,我们总以为自己有很多选择,但真要选的时候,才发现可选的真不多。学籍、房产、经济实力,小孩能力和学校质量,是横在家长前面的一个又一个槛。

大多时候,择校的结果都是必然的,都是无可选之选。

选择私立虽然也难,良莠不齐、没有十全十美,但一年花几十万,总还有一些掌控权握在自己的手里。当家长的都会这样想。

03

私立以后会怎么样?

前两天有个国际教育圈的朋友说,今年开学家长看到语文课增加,有点慌。大概是从语文课量联想到外教减少,联想到教育未来会束手束脚。

我不懂,多上几节语文课到底有什么不好呢?小孩就算走遍世界也改不了中国基因。一心要西方取经,核心竞争力也还是母语。

不然你真以为,用母语都读不明白的书,用英文就能明白吗?

以前国际校语文少被家长吐槽,现在多了还是众口难调。真心劝私立家长不要想那么多,如果总会患得患失,只能证明你不适合这条路线走下去。

因为不只是课程在变,整个私立教育都在变。可能有很多人没有察觉:

公立在国际化,国际在公立化。

之前公立的印象是鸡血、刷题,还有内卷。但双减和疫情让公立彻底躺平。

有个亲戚家的小孩2020年上的小学,完整地经历了三年疫情,就没有正儿八经地做过一本黄冈小状元。课程减量、学校不留堂、甚至几乎没写过作业…

当妈的只能眼巴巴地看别人鸡娃,羡慕邻居为写作业闹得鸡飞狗跳…她觉得,没有经过这些的妈妈,养娃的人生都是不完整的。

英语课,持续缩量。双减前一周三节,如今减到了一周两节。她连教科书基本都没有见过,因为没作业就不带回家了。那怎么做预习呢?小孩说老师就让熟悉一下名字:maomao,lingling,baobao…

好嘛,英文名字居然全是拼音。一轮又一轮的减负,是要把孩子们的学业,从象牙塔减到马路牙子啊!

公立和私立拼躺平,全人教育还能有什么优势?于是,鸡血的私立快速发育。有个朋友跟我感慨,每年培养20个牛剑的深国交对面,辅导班的海报贴满了整条街…

深圳还有另一所知名学校贝赛思——

从早晨8点到晚上3:30连续不断必修课,全部被英语,数学,生物化学和中文课占满,课间休息只聊了5分钟,最多也就是跑步去洗手间的空档,午间休息50分钟,但午餐只有25分钟,还要分出25分钟来答疑。

在这所学校,6年级的课表里没有音体美,8年级就已经学完高中数学。

做国际教育的人都看不上,但家长却趋之若鹜。每年报名人数上千,淘汰率60%。原因很简单,加工能力强。80%的毕业生进全美TOP50的大学,40%达到牛剑录取标准。

当然也有人中途放弃,学了一段时间转去了美高,因为实在受不了「国际教育充斥着浓浓衡水味儿」。

不就得未来,体制内外的教育会完成倒置:要追求减负追求快乐童年要进公立,如果你要鸡血,要找升学鸡出下一代精英就去读私立。

眼熟吗?像极了现在的美国…

04

教育本就是个性化的选择,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不适合。

私立/民办在体制外夹缝求存,核心价值永远是「保持教育的差异化」——

公立鸡血私立佛,公立佛了私立只能走精英路线。

只不过,无论怎么变化,都要慢工出细活。在差异化方向上保持可靠、稳定、持续发展的学校会蓬蓬勃勃,至于糊弄事儿的嘛…

给家长一个选择的理由先?

-END-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