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后,有可能找到兼顾带娃与事业的工作么?
在我的留言区,经常看到类似的提问或者留言,而且几乎都提到了幼教相关类职业。
——比如托育、早教、幼儿园……让娃入读自己所在的机构,不仅能和孩子一起上下班,自己学的就是儿童教育,肯定能更好地带自己娃。
这样的理想状态,真的能实现么?
今天,就为大家采访到一位,自己创业开办了托育中心的妈妈。
幼教相关职业真的是妈妈们的最理想的选择吗?入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听一听她怎么说。
01
真的能实现“兼顾”吗?
—
KIKI从2011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幼教行业。到今天,满打满算已经有11个年头了,5年前她开始创业,有了一家自己的托育中心。
托育中心开在郊区,规模不大,300平米的面积,配置了6个老师(最多的时候有50个娃),人员不多,跟所有微小型创业公司一样,创业者要身兼数职,用KIKI的话说,就是打杂的。
自己是园区负责人,有时候也是托班老师。
托班老师的工作,就是每天陪孩子们上课。
早上8点半在园区门口迎接小朋友,做入园晨检,带着孩子们做早操,再开始一天的教学活动。中午孩子们午休2小时,也是托班老师的休息时间,下午4点放学,接着做总结备课,到5点,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
园区负责人呢,除了参与日常教学活动,还要承担所有的管理工作:
得管小的:有1、2、3个娃的小家庭必须管的事,有10几个娃的托育所全都要管;
还要管大的:新员工招聘、培训、在职员管理服务……
得管挣钱:招生、宣传、利润核算、课程销售……
还得管省钱:成本控制、折旧维护、日常采购……
得管硬件:园区设计装修维护、教学和生活用具的采购……
还要管软件:课程设计、课外活动设计、儿童交互体验设计、接待家长、解答疑问、处理一切突发事件……
我问,听起来一点都不轻松啊,看来要想兼顾带娃,是不是做托班老师更适合呢?
KIKI的回答却让我有点意外,她说:“做托班老师是无法兼顾的,当“老板”才有可能。”
为什么工作量多了,反而能兼顾了呢?KIKI说,这个跟工作量多少关系不大,而是跟立场有关。
在创业之前,KIKI就职的幼教机构,也有同事把自己孩子托在园里的情况。
“一开始大家都是往好处想的,总觉得孩子跟自己在一起,能方便很多。但事实是,这样既没有办法好好工作,也没有办法好好带娃”
托育是服务行业,孩子和家长就是托班老师的服务对象,一旦自己孩子在园里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老师的立场就会很尴尬。
她是服务者,也是被服务的对象,还是需要及时回应孩子需求的妈妈。矛盾一出现,哪个角色都不能“抽离”,自己家娃要叫妈妈,别家娃要叫老师,不管怎么处理,都有种“不公平”的感觉。
专业能力再好,性格再好,也很难找到最适当的立场去解决问题。如果发生的次数多了,还不得不面对家长、同事、领导,三方面的压力。
而托育中心的“老板”则不同,她可以不是老师,自家娃和别家娃的矛盾,可以让带班老师来处理;也不会面临多方的压力,处理类似问题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虽然工作也很忙,但是时间基本可以自己控制,不需要全天带班,是机动替补
“我在上课的时候,孩子可以一起听课,我处理其他事务去了,他也有熟悉的老师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到了傍晚我们就拉着手一起回家,基本上每天都是这样。”
KIKI说,开办托育机构,给她带来了最大的幸福感,倒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它把自己从原先当全职妈妈时的状态,一下“掰”了回来。
02
兼顾了家庭,那么事业又发展得如何呢?
—
回忆自己的创业经历,KIKI笑称,自己是冲动创业,能够顺利起步,也有一部分机遇的原因。
KIKI是在生下儿子的第二年开始创业的,她说,一开始也没有这个规划,只是想着,等儿子到了20个月入托,自己也就重返职场了。
后来,经过了一番考察,才发现家附近竟没有一个托育机构,往远了入托,每天接送又不方便,
于是就有了要自己办托育的念头,做了简单的市场调研后,和老公商量了下,拿了70万的积蓄,就一头扎进了创业。
当时是国家全面开放二胎的第二年,加上她所在的地区被划为新区,一直在引进人才,吸引了很多外来人口,双职工家庭很多,托育需求不低,KIKI又是第一家开的,所以一开始的招生就很顺利。
说到自己的年利润,KIKI说,现在大约维持在15-20万的样子。
5年里,周边陆续开起了多家托育机构,快速折戟的也有不少。愈渐激烈的竞争,和反复的疫情,让这几年原本计划拓展分店的KIKI,变得谨慎多了。
于是,我追问她,“你认为创办托育机构,哪几点是一定要考虑的呢?”复盘了自己这几年踩过的坑,KIKI给出了下面的建议:
第一、市场调研肯定是要做的,周边社区大小、入住率、商业氛围,消费水平等等,这些大家都知道。但最重要的,还是了解周边群体的消费观念。
这也是KIKI以往招生过程中遇到的阻力。郊区虽然成本低,但是教育理念的普及是需要花更多功夫的。
KIKI举了一个例子,“就好比,你的定位是写字楼的客户可以‘带着宝宝去上班’,那么除了调研清楚有多少女性多少生育率,多少消费水平,最重要的是,有多少宝妈有这个意愿”
第二点,装修前要多做参考和规划。前期装修不合理,后期使用过程中就会有不少麻烦,也浪费了不少空间。
说到这里,KIKI忍不住吐槽自己,装修的时候想当然地给家长设置了茶水吧,结果成了园区里最多余的地方,“家长把孩子送来就走了,实际上根本用不到。”
第三点,人员配置要提前考虑清楚。
KIKI擅长做教育,在课程架构,教师培训等专业的准备上,投入了12分的力,但因为缺少商业思维,在具体运营上,走了不少弯路。
比如,在销售模式上就出现过一些决策失误,因为教育机构都是预付款形式,课报的越久价格越低,赶上特殊活动,还会打折促销。
有时候看着流水很漂亮,但这些都不是直接盈利,而是需要长期耗课来结算的,所以,做到后来,就会发现进来的钱,其实根本不足以支付长期服务的人工成本。
KIKI说,如果要加入这一行,一定要先考量一下自己的能力,看自己到底是适合做教育还是适合做运营,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再去匹配合适的资源。
如果你擅长运营,那就要去找到专业能力比较强的园长或者教育主管,带着你去把一个架构铺开。如果你擅长教育,那就需要一个能力强的运营。
“光有教育情怀,做不大,光有商业头脑,走不远”
03
创业和教育孩子一样
—
采访的一开始,我问过KIKI,在她的创业过程中,哪一个节点让她觉得好像创业已经豁然开朗了。
她的回答让我挺意外的——是创业的第一个月。
KIKI说,她不会去规定要几年回本,也不会一直去计较前期投入了多少,对她来说,只要当月有在盈利,不管是几千还是几万,那都是好的。
因为在她看来“创业和教育孩子一样,你要等得起这个过程。”
对待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KIKI的儿子现在读中班,周围很多妈妈都很卷,拼识字量拼,拼算数,但她不从会因此感到焦虑。
她说“我不会去跟其他小孩比,我看的到孩子身上的问题,但不影响我每天都是我儿子的迷妹,看到他的闪光点。”
做父母也好,做创业者也好,在她身上,我始终能看到的,就是一种“等得起”的定力。
聊起她最艰难的一段经历,还是19年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KIKI的托育园停滞了半年。
账面上很快没了资金,但每个月要承担租金,要保障员工的底薪和社保。KIKI说,当时的压力特别大。
因为疫情而停摆的那段时间,对实体业的冲击是最大的,尤其是教育机构,那几乎是场灭顶之灾。
KIKI说“在那一年,就挂了好多同行”
我问她是怎么撑下来的,KIKI笑了“我那会儿还正是创业激情的时候,所以靠着一腔孤勇撑了下来。”
后来她还补充了句,还得感谢老公,为了补贴家用,那年他去跑了滴滴。
听完KIKI的分享,我发现,她能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其实,离不开2个字,就是“定力”。
她踩过坑,也遭遇过低谷,但从不会被困难左右。托育学校对她来说,就像是她的第二个孩子,
她知道哪里不足,也始终看的到,那个让自己坚持下去的那个“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