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至少一半的学生在假装努力”父母需注意孩子这三种迹象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被网上的一个视频笑疯了。

一位爸爸看孩子读书太辛苦,想叫孩子休息一会。

结果走近一看,才发现孩子不见了。

摊开书本,认真读书的,是一堆摆成人形的衣服,至于那个“努力”学习的孩子,早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原来不止大人会“摸鱼”,孩子也会,而且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有句这样的说法:“在中国,有80%的学生在假装努力。”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身边有很多孩子其实都在“假学习”、“假努力”:看起来在学习,学得很认真,其实是在“浑水摸鱼”、“假装用功”。

有个词叫做“低水平勤奋”,指那些和别的孩子付出相同时间,但在学习结果上,却有很大差距的学生。

时间是公平的,结果不会说谎。

“假努力”的孩子,学到最后,玩也玩不尽兴,学也学不到位,最终一无所获。

有句话说:“‘假努力’比不努力更可怕。”

不努力,父母还可以督促;但如果是“假努力”,孩子会从习惯被动学习,到把学习真的当成“完任务”,最终陷入麻木状态。

想知道孩子是否在“假努力”,就看他身上有没有这三个特点。

“囫囵吞枣式”学习

“囫囵吞枣”式学习的特点:

只学习不练习——没有彻底消化学习过的知识。

从教多年,最让我发愁的一种学生,就是“太过勤奋”的学生。

上课听得比谁都认真,笔记本也是抄得满满当当,错题本更是密密麻麻。

可一考试就露馅。

平时数他最认真,考试成绩却永远上不去。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类孩子,看似平时“收集”了很多知识,但压根一个知识点都没吸收掉。

等到了考试这种试真金时刻,可不得抓瞎吗?

这类孩子,父母一定不能被迷惑,一旦发现立马要对症下药:

1、用费曼学习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费曼学习法——我就是这样考上清华的》一书中谈到:“没有复盘的学习,只是囫囵吞枣。”

一位学霸讲到自己能逆袭考入北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妈妈常用“费曼学习法”,让她把学习过的内容讲给妈妈听,帮助她把知识掌握得更透彻。

这种费曼学习法可以简化为四个单词:Concept (概念)、Teach (教给别人)、Review (回顾、评价)、Simplify (简化)。

简单理解就是:当孩子每学习一个新知识点时,如果想用简洁的语言,把它给别人讲清楚,那么就需要先琢磨明白这个新知识点到底讲了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而当把这些完全理清晰后,孩子再把这个知识点讲给别人,就能再一次回顾知识点,并把它彻底巩固,内化进孩子的知识体系。

2、及时获得结果反馈,知道盲区在哪里

董宇辉在直播间,曾分享过一个自己怎么判断学生是不是在“假学习”的“三不问”方法

想知道孩子背完了要背的内容没?不要问,直接默写;

想知道孩子有没有听懂老师讲的内容?不要问,直接让孩子举例子;

想知道孩子掌握了学习的内容没?不要问 ,直接做卷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及时检测,用客观数据说话。

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对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能发现孩子的问题在哪,好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撞钟式”学习

“撞钟式”学习的特点:

看起来在学习,其实并不专注——学习效率很低。

我有一个学生,每次写作业都最慢。写一会,停一会,一会儿发呆,一会儿挠手……

总之,永远有干不完的“杂事”。

看起来花费了很长时间在学习,但根本没把精力专注在学习上,最后时间花了,效果一点都没。

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不专注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随着年龄长大,大多数儿童,会用悲观消极的眼光看待事物。没效率是一件自信心缺失,让自己变得弱小的行为。当儿童遇到任何需要证明自己的情况,他都会避之不及,选择逃避。

不是孩子不专注,根源在于他们对学习这件事的自信心不足。

所以,针对这类孩子,父母可以这样做:

1、确立明确、合理的目标

《动机心理学》中提出,一个人想要产生“心流”的条件之一,是有明确合理的目标。

“心流”用在学习中,也指能够让孩子完全专注的一种学习状态。

当目标定太高,孩子达不到,会产生挫败感,目标定太低,又会觉得没意思。

想让孩子进入心流的专注状态,那给孩子定目标时,就应该不高不低,从实际情况出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及时的正向回馈,激发学习自律性

我们做父母的,有时候也不得不承认:学习,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确实是件很枯燥的事。

所以太需要从内在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比如,可以试试在孩子学习时,每隔一小段时间,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

正如脑科学家曾研究得出的结论:“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激发强大的行动力。”

让孩子及时体验到“付出就有收获”的成就感,他们才会愿意继续努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得过且过式”学习

“得过且过式”学习的特点:

一直在舒适区徘徊——没有进步

暑假陪女儿上网课,本来每天都布置好了学习任务,她按照进度学就行了。

结果临开学才发现,女儿一直在重复学那些已经掌握了的课程,后面的内容一个都没听,一问就是不会。

当孩子出现这种“畏难”状况时,先不要着急指责孩子不思进取,而是换个角度,先从父母的教育方式中找找有没有哪儿出了问题。

比如,平时对孩子的要求期待是否太高?或者在孩子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打击、责骂比较多?

《儿童心理学》中提出:“儿童有追求卓越的特性。如果一个儿童沉湎过去,也就是说他想逃避未来以及未来相关的问题。”

可以这么理解:孩子并非天生不求上进,而是在求上进的过程中,害怕失败,所以干脆选择了在原地踏步。

这类孩子可以尝试这几种解决方法:

1、和孩子一起,在他的舒适区边缘共同制定小目标

这类容易“畏难”的孩子,对于太大的挑战,会产生退缩心理。

父母可以耐下心和孩子多沟通,找出他们最舒适的学习节奏,然后根据这个节奏再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目标。

着急解决不了问题,不慌不忙才能稳步前进。

2、提供合理的干涉

父母对孩子的帮助,应该是一场进退得宜的合作。

比如,当孩子在学习中明显遇到了困难时,父母可以介入,提供帮助。

但当孩子自己就可以做得很好时,父母可以适当退出,只鼓励,只肯定,不干涉。

青少年学习心理专家宋少卫,在他的著作《学习治疗手记》中曾说:

“孩子在学习路上,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跨越的关口,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教育心理学》有句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补,才能给孩子将来发展做更好的准备。

想帮助孩子跨越这些关口,父母就不能做甩手掌柜。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