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邱延波
9月6日,小学语文课文《刘胡兰》中因文中有“给你一百块钱”登上热搜。江苏宿迁一家长偶然翻看二年级儿子的语文教材(苏教版)时,被《刘胡兰》一文中的“给你一百块钱”的表述迷惑。很多80后都还记得,当年的课文里说得是“一百银元”。
从“一百银元”到“一百块钱”,为啥这样改?
不少人认为,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文,二年级的小学生,不可能对“银元”有概念,对他们来说,平常能够接触到的通用货币是人民币。因此,改成他们日常中能看到的“一百块钱”,更形象,更直接,更容易理解。
话是这么说,可这样一改,价值就差得多了。
对于当下的小学生来说,一百块钱不算巨款,孩子过年收到的压岁钱多数用“百元”计?他们过生日,买个蛋糕也要超过一百块钱。把这样的“一百块钱”放在课文里,让敌人引诱刘胡兰,自然不会有吸引力。别说刘胡兰,一百块钱对于现在的普通小朋友,也很难被诱惑。这就不难怪,为什么有人在网上吐槽“共产党员不值钱了?”
在原版课文中,“一百银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有人做过分析,当时一块银元中有24克纯银,按照现在的价值算,一块银元大约等同于如今的350元人民币。一百银元,大约相当于35000元人民币。
只有数额巨大,才能体现出敌人的狡邪;也只有数额巨大,才能体现出刘胡兰的党性。从而彰显她不被敌人的利益所诱惑,为保护战友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如果是拿现在的“一百块钱”来引诱刘胡兰,确实有“寒碜”英雄的意味。
语文教材有很重要的教化功能,不可轻视。课文的改编,一定要慎之又慎,尊重原著,尊重历史,尊重语境。随意改动,很可能“失之毫厘,廖以千里。”
从“一百银元”到“一百块钱”,表面上看数额减少了,诱惑不够了;背后透出的却是对原著的尊重减少了,对英雄的敬畏之心淡了,对教材的用心程度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