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哥伦比亚大学在U.S. News美国大学排名(2022)中排在第2,2022年,它的排名跌到了第18。
从2022年2月份被本校数学教授Michael Thaddeus公开质疑造假,到9月9日的校方承认造假,再到9月12日排行榜排名暴跌,哥伦比亚大学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集到追名逐利的大学和颠倒黑白的排名身上,这样的大学和排行榜绝非美国独有,中国也不少。
一、追名逐利的大学
在9月9日的声明中,哥伦比亚大学承认校内班额在20人以下的班级比例是57%,而非他们向U.S. News提交的83%;他们也承认拥有博士学位的全职教师占比95.4%,而非他们向U.S. News提交的100%。咱们周围的大学,有没有通过数据造假提高自己在某些排行榜中的排名呢?
哥伦比亚大学对自己造假的解释是“使用了过时和/或不正确统计方法”。看看,推卸责任这一招在世界各地都会被人用到。“使用了不当的方法”,意思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我不是蓄意造假,与其说它是个错误,不如说它是个失误。类似的危机公关模式,咱们的大学有没有用过?
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不管是哥伦比亚大学还是中国的某些大学,每当一个大学排行榜(权威也好、野鸡也罢)公布排名的时候,排名有所提升的大学总会大张旗鼓地宣传一番。好多学校领导和大学教授虽然明知道排行榜不靠谱,却总是有意无意提起自己所在院校的某项排名。
有人为哥伦比亚大学“承认错误”而击节叫好,他们的论点是“你看,至少他们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咱们的大学通常是能糊弄过去,就绝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好吧,我承认咱们的有些大学的确是“肚子里面烂透了,也不愿伤面子”,但我要提醒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认错,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光荣”。
回想2022年2月,哥伦比亚大学数学教授Michael Thaddeus在自己的博客中质疑学校提交的统计数据“不准确、可疑或具有误导性”。当时,他的质疑不仅仅包含“小班额班级占比”和“全职教师博士学位占比”这两项,还有“全职教师占比”和“师生比”等数据,但学校在9月9日的回应中并未提及这些数据是否有问题。这种“有限认错”值得我们表扬吗?
二、颠倒黑白的排名
每一个排行榜都有自己的排名规则,以U.S. News为例,教学成果占40%,师资力量和专家意见各占20%,财政资源占10%,学生表现占7%,校友捐赠占3%。说一句腹黑的话,如果排名机构特别想让某一所大学的排名上升,只要微调一下某一项数据的权重就行。
打个比方,咱们的中小学里有个人成绩排名,如果此前是按照“语文成绩+数学成绩+英语成绩+其他副科总成绩X0.5”来排名,那么此后为了提高某些副科优秀的同学的排名,只要把0.5提高成0.55就能达到目的。咱们的大学里有保研,为了让某些绩点很一般,但很会刷竞赛的“大才子”有机会保研,只要降低绩点的权重,提高竞赛的权重即可。
简单来说,如果我有能力修改规则,同时我认为现行规则不够“公平”,我就可以把它修改得“更加公平”。谁有资格评判规则是否“公平”呢?你猜。有没有某一个排行榜能够完全客观地反映每一所大学的真实实力呢?我认为没有。有没有排名机构做“收费提高排名”的业务呢?我认为可能有。
除了排名规则未必客观之外,排行榜的数据收集也存在问题。很多大学排行榜机构引用的是学校自己提供出来的数据,像哥大这种存在数据造假的大学越多,排行榜的结果就越不靠谱。比哥大造假更过分的大学有没有?我不敢说有很多,但我相信肯定不少。
比起大学排行榜的排名,其他几个标签无疑更加重要,比如学校坐落在哪个城市、有哪些广为认可的标签、是公办还是民办、哪些专业是优势、深造和就业资源有哪些。此外,我认为食宿条件、学生构成、校园氛围也是我们科学谨慎择校的依据。
隔岸观火,哥伦比亚大学承认造假,有人欢喜有人愁;反观自身,中国高校也该引以为戒,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认为哥伦比亚大学的“认错”是否应该表扬?你认为我国的高校有没有数据造假的问题?你认为大学排行榜是否可信?来评论区畅所欲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