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名小学生,设置53个“领导岗位”,是在培养“官迷”吗?

四川宜宾某小学二年级的某个班级,为全班51名小学生设置了53个“领导岗位”,从班长到劳动委员,从储物柜监督员到图书管理员,从灯长到路队长,从前门管理员到领读员一应俱全。

此举“惊动了”央视网和《工人日报》。前者对此进行了报道,调侃道:“班里的每个学生大小都是个干部”,后者则是在9月13日发表了题为《“人人都是班干部”,一种教育的智慧和善意》的文章。

毫无疑问,《工人日报》对这种“领导岗位设置”的做法是认可的,认为这种做法可以调动学生们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我个人对此并不赞同,我丝毫不怀疑班主任设置这些“领导岗位”的初衷是好的,但我认为实施的过程和结果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一、是个啥?

在班级里设置很多的岗位,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干”,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前几年湖北、四川都有类似的新闻见诸报端。我认为给这种做法贴上“善意”的标签问题不大,但要说是“智慧”,可能就有点过了。客观说,这就是小范围内的教育实验。

我认为,实行这种做法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回答几个问题:能人尽其职吗?能避免冲突吗?能公平对待吗?能思想端正吗?能积极进取吗?这些问题归纳到一起就是三个字:能行吗?

二、能行吗?

能人尽其职吗?总共51个人,设置53个岗位,人人有活干,甚至有人可以“兼职”。可问题在于:岗位与人的匹配度有多高呢?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能让不同特点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我倒是想请教一下:毛巾管理员、窗台台长、前门管理员、物品监督员这些岗位需要什么不同的性格和特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能避免冲突吗?“前门管理员”和“后门管理员”没有冲突,可是班长、中队长属于组织管理岗位,对某一部分学生组成的集体负责;劳动委员、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等等属于事务管理岗位,对某一方面的行为负责任;花草管理员、灯长、饮水机长等等属于物品管理岗位,对某些具体的物品负责任。

当花花草草被损坏(这是小学里经常发生的事),花草管理员、纪律委员、中队长、班长,这四个人谁来管合适?谁说的算?有些学校用分数来考核班级的表现,如果这个班因为两个学生在公共场合打闹而被扣分,班长和纪律委员要不要负责任?如果他们在前门打闹,前门管理员要不要负责?如果他们是因为桌面物品、电灯管理或窗台物品而起的争执,相关负责人要不要承担责任?这“官司”能断得清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能公平对待吗?有人说班里设置的众多岗位是平等的,我想通过上面的论述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了,组织管理、事务管理和物品管理能是平等的吗?试想一下,如果班主任给班上所有家长发匿名调查问卷,提出一个问题: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担任班长还是毛巾管理员?你猜统计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能思想端正吗?实行这样的岗位设置不是不行,但需要班主任、班上的多数学生、多数学生的家长对岗位有正确的认知,认为“干部的服务意识优先于管理职能”。如此这般,当老师的不会颐指气使、当干部的学生不会狐假虎威,干部的家长们也不会趾高气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能积极进取吗?既然不管表现如何,大家都有岗位,会不会有学生产生“躺平”的心态?既然职责有重复,责任人很难具体到人,会不会有学生形成“推诿”的习惯?说到这,肯定会有人跳出来,叉着腰对我喊话:你行你上,你别只是喷别人,有能耐你说说应该怎么办。

三、怎么办?

好吧,虽然我认为“你行你上”的逻辑比较“流氓”,但还是要说说自己认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认为,用不着设置满坑满谷的岗位,40-50人的班,有那么十几二十个岗位就够用了,可以组织三套“班子”,轮流“上岗”。每过一段时间,全班同学对时任或者上一任班子进行“民主评议”,让所有孩子参与班级管理,让班子成员看看自己干得怎么样。

可以设置团队管理的模式,把个人的言行表现与团队的总成绩挂钩捆绑,只要设置好公开、公平的标准,有明确的规则就好。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们的荣誉感,塑造他们的责任心,当然也需要班主任处理好由此带来的矛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此外,可以把主持班会的机会让给学生,提前设置好主题,甚至可以把设置主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在班会上大家可以就班级的管理和其它问题畅所欲言,发挥奇思妙想,班主任帮忙落地实施,过一段时间再对此进行复盘。

四、啥意义?

设置超多岗位,让每个孩子有干事的机会,但也让每个孩子失去了落选的机会。落选也是一种教育吧?在“智商”和“情商”之外,大家都听说过“逆商”这个词。如何面对失败,如何认识失败,如何战胜失败,本就是人生必修课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失败,我们怎么能有机会帮孩子建立“失败不代表自己不优秀”的观念,怎么能帮孩子从失败中寻找到亮点和进步,怎么能帮孩子发现距离成功有多远的距离?

“学而优则仕”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环顾四周,有多少家长,包括老师在内,对于“做官”的认知是“管人”和“特权”?回顾历史,“功利”和“淡泊”斗了几千年,如今谁占上风?班级里的岗位设置很难脱离整体社会环境而存在,对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多设置岗位,让每个孩子有事干”只是善意的表象,我们需要的精神内核是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需要”。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一定需要“多设岗位”,但需要更多的老师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创造独特的方法。

一场教学实验,做法充满争议;过程不易控制,结果很难保障。你支持“51人班级设置53个岗位”的做法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呢?评论区等你高谈阔论。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