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双减”政策已出台一年多,但是不少家长并没有选择躺平,鸡娃热情不退。
相信不少妈妈会认为,完美的鸡娃一切无可挑剔,事实真是这样吗?
最近,看了一部豆瓣评分8.8分的纪录片《你好,未来的人类》,片中小男孩何家进的故事,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何家进是一个在英国生活的华裔孩子。
英国有一档家喻户晓的儿童智力竞技节目《天才儿童》。
家进11岁时参加了这个节目,并且表现非常抢眼,一战成名。
这让很多人好奇,天才少年家进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
家进就读的中学是全英国排名前10的公立学校。
要进入这所学校,必须经过竞争非常激烈的入学考试。
即使这样,他的妈妈晓菲还是嫌学校的进度太慢,从小就给儿子单独制定课表,并且坚持跟着儿子一起学习。
在她看来,只有这样,她才有能力指导儿子的学习,并且能考察儿子对知识是否完全掌握。
家进也没有辜负妈妈的高度参与,基本每次考试都是100分。
家进不仅学习表现优秀,发展也很全面,小提琴拉得很好,钢琴弹得很棒,就连体育也不在话下,橄榄球打得也非常好。
不仅如此,家进人缘也很好,有一群关系很好的同学。
家进不少同学认为他很聪明,也有一些同学以他在电视节目上的卓越表现为荣。
这一切看来无懈无击,鸡娃先鸡自己的虎妈,培养出一个十项全能的学霸。
直到《你好,未来人类》节目组,邀请家进和妈妈晓菲回国参观,才发现看起来完美的鸡娃,竟然有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01
是让孩子成功还是快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吗?
片中,家进做了一个测试。
测试显示,他的各项能力达到了优秀,是一个学习能力几乎没有短板的孩子。
但同时,也显示他的潜意识层面的紧张度,达到了顶级。
测试人员与晓菲交流时,诚恳地说,家进各项能力很棒,但是未来要解决焦虑的问题。
这时妈妈晓菲才说到,家进早就表现出了焦虑的迹象,从很小开始就喜欢咬手指甲,直到现在也没有改掉这个毛病。
家进的这个习惯,说明他平时很焦虑,但他自己感觉不到。
妈妈晓菲也承认,有时能感受到儿子身上的压力,但是他不会说出来。
妈妈认为儿子的压力来源于相对于比别的孩子更多的功课。
家进有时也会和她抱怨,为什么他要做那么多作业,而别的孩子不用。
说到这,让人不免又想这个古老的话题。
是让孩子成功还是快乐?难道鱼和熊掌注定不可兼得吗?
在以前的年代,学生犯错常常会被老师体罚。
而且当时大家的生活都很艰难,父母都忙着赚钱养家糊口,根本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需求。
大多数家长的管教方法就是,孩子皮了就抽一顿。
在这种条件下,按道理孩子容易抑郁才对,可是在以前的年代,很少听说孩子抑郁。
而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却是动不动就抑郁了。
之所以会这样,区别在于,以前的孩子可以玩耍,在和小伙伴跑跑跳跳的“游戏”中,释放出压力。
而现在孩子,很少有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间,特别那些被家长鸡娃的孩子,更是几乎没有玩耍的时间。
压力得不到释放,使得焦虑问题越来越严重。
就像家进,妈妈晓菲说什么都想给他最好的,特别是想给他最好的教育,因此日程被安排得满满的。
看似文体娱乐都有了,但是每个活动都是带着功利心,需要全力以赴去争输赢的,并不是完全没有压力去“玩”。
想孩子对冲掉压力,需要给孩子留白,让他玩自己想玩的东西。
正如片中测试人员对妈妈晓菲说的,要解决孩子压力的问题,需要给他一定的空间。
如果妈妈给孩子的所有帮助,是以牺牲孩子心理健康为代价,危机可能也就不远了。
02
鸡娃妈妈的控制欲,束缚孩子的一生
妈妈晓菲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做医生,从小就不遗余力给他灌输学医的好处,从各方面控制儿子的思想和爱好。
家进在参加《天才儿童》节目决赛的时候,本来想选古罗马的主题。
但是妈妈晓菲却让他选DNA,家进听了妈妈的话,最终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
从心理学角度说,孩子的成长的过程,需要去建立自己独立的感知体系。
妈妈对孩子过度地插手和控制,就像一堵墙,堵住了孩子与真实世界的联系。
片中,家进回国参观时,有机会在大学体验一门前沿科学。
他本来想选择他最感兴趣的编程,谈起编程时,他满脸的兴奋,但是妈妈晓菲对儿子的这一兴趣一无所知。
不过在妈妈的无形压力下,家进不得不选择了体验医学。
其中一个细节,说明家进对这个选择其实很失望。
决定选择体验医学后,家进拿起一包餐巾纸往桌上一扔,像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可是妈妈并没有发现。
这就是家进的状态,很听话,但是所有思想、情绪的表达都被堵住了。
他生活在妈妈的期待中,他做的所有事只有一个目的,为了取悦妈妈。
每个活在妈妈控制下的孩子,其实都藏着两副面孔。
一面乖巧服从,一面在压力对抗中濒临绝望。
妈妈晓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但是不完全了解自己的儿子。
在她身上,可以看到很多鸡娃妈妈的影子。
她们总是很焦虑,深怕孩子犯错,深怕孩子不能高人一筹。
因此,她们就牢牢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
可是这种密不可封的控制真的好吗?
孩子的身体逐渐长大,精神却被压抑成了巨婴。
当孩子习惯的这种控制一旦失去后,重获自由的孩子将会茫然无措,恐慌崩溃。
03
鸡娃同时,别忘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
在片中,妈妈晓菲自己也进行了一个测试,结果让她惊讶不已。
晓菲玩了一款叫《中国式家长》的游戏。
这个游戏很有意思,模拟中国孩子从出生到高考这一个过程。
游戏从“宝宝”睁眼开始倒计时,游戏会显示距离高考还有多少个会回,高考是最后的结局。
家长在玩游戏时,在每个回合安排好孩子的时间,模拟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学习生活,。
游戏结束后,晓菲惊讶地看着电脑屏幕:
孩子因为压力过大,16岁时彻底崩溃了,身心疲惫,不能再上学,也就是说没有等来最后的高考就崩盘了。
这个结果让晓菲有些失望,感觉自己的付出与结果不一致,一味付出的努力,并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
游戏设计人说,这个游戏有一个核心的点,就是父母满意度和孩子压力这两个数值。
这两个数值此消彼涨,在游戏过程中,这两个数值如果不能保持平衡,就会崩盘。
游戏进行到16岁就崩盘,说明孩子压力过高,心理阴影面积过大。
李玫瑾老师曾说过一句话:“孩子的大部分过错,都是由于父母造成的。”
这不得让人为这些鸡娃捏一把汗,游戏里的孩子崩盘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孩子会怎么样?
这虽然是一个游戏,但是妈妈晓菲游戏的结果,也让人警觉。
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是否重视过?
“一个剧场里,前排有人站起来了,会挡住后面的人,后面的人为了看到台上的演唱也会站起来。”
这在心理学上叫“剧场效应”。
就是这种”剧场效应“,当妈妈看到其它妈妈在鸡娃时,无形就会增加内心的焦虑,争先恐后地加入“鸡娃”大军中。
不少妈妈也希望通过“鸡娃”,去实现自己梦想。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每个孩子有属于他自己的生长节奏。
在妈妈的“鸡娃”下,孩子也许能在短时间内学到很多知识,妈妈在获得即时性反馈时也会感到开心。
但这种即时性反馈可能是短视的,如果牺牲孩子长远的发展和潜力,就是典型的拔苗助长了。
纪录片结束的时候,刚好遇上家进13岁的生日,这是青春期一个很重要的时期。
经过回国这段时间的经历,家进和妈妈晓菲对彼此的相处有了更多的认识,妈妈答应给儿子更多自由和空间,家进也承诺自己解决更多问题。
“鸡娃”的出发点没有错,力争上游,努力拼搏,发愤图强,本来就是一种美德。
从家进身上,我们看到,成长不等于学业,鸡娃的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按教育节奏适当地“鸡娃”。
“剧院里会有更多的椅子出现,妈妈们要先学会坐下。”希望每个妈妈在“鸡娃”这个问题上,都能做到人间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