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现在的中小学科目中,哪门学科争议最大?英语必然首当其中。相当部分人质疑,从小学开始,花了这么多时间学绝大多数人用不上的英语,是否值得呢?
降低中考和高考的英语权重,甚至取消英语教学的呼声不绝于耳,甚至还连个别大学教授都提出英语教学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
为此,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和降低英语教学比重的建议”,9月23日,有关部门给出了正式答复。
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各科目的课时比例为: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和健康10%-11%,外语6%-8%,外语课时明显较低。
此外,按照中央对高考改革的顶层设计,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
很明显,按照课时比例,英语的课时设计明显低于其他科目,至于考该科目在高考的分值,也维持不变。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位人大代表的提议等同于被驳回了。现阶段的英语教学基本维持原状,无论是课时还是考试分值都不会改变。
为何很多人认为,花这么多时间学英语,很多人基本用不上,为何不进一步降低英语的权重呢,其中原因并不复杂。
l科研人才无法从小就定向培养
科研工作人员必须用到英语,这点没有任何疑问。无论是查阅论文和相关资料,还是参加学术会议又或者是和国际学者交流,英语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能否让搞科研的人去学英语,其他人不陪太子读书呢?肯定不行。一方面,在中小学教育中,没有人知道哪位同学未来会从事科研工作。
如果强行按照成绩划分,高分同学去学英语,也是行不通的。高分同学未必就一定就是未来的科研人才,同时,这种做法等同于剥夺了其他同学未来发展的机会。
唯有加强基础教育,夯实底部,只要基数够大,未来必然会出现相当数量的科研工作者。显然,基础教育中,英语不可或缺。
l职业翻译能否解决问题
也有相当部分人认为,科研即使不懂英语也没什么,完全可以使用翻译软件,再不行,可以通过培养职业的翻译人才来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这两种方法都是行不通的,至少在现行科技水平行不通。翻译软件只能翻译一些简单的通用语句,对于专业的文献基本无能为力。
培养职业翻译这条路,同样也是行不通的。现在的科研越分越细,所谓隔行如隔山,不具备专业知识,翻译出来的东西同样让人不知所云。
即使翻译本身能力够强,专业知识也过关,同样也行不通,因为他们翻译出来的文献,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等同于二手资料,和原著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科研来说,是相当忌讳的一件事。
l大学开始学英语是否可行
也有人提出,既然科研工作者需要学习英语,那么等学生高考进入大学后开始学英语,这样是否可行呢?
应该说,任何时候学英语都不晚,但学习效率却有很大区别。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无非就是记忆力。
很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记忆力是在呈下降趋势的,年龄越小,学语言就越有优势,学习效率就越高,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现在的大学生,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在大学才开始学英语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加了一重相当沉重的负担,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
写在最后:
从有用无用的角度来判断一门基础学科是否要学,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事实上,基础教育的很多课程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都不具备实用价值。
比如数学,无论是代数还是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又或者是数论,乃至于圆锥曲线,现实生活中都不太可能会用到,学习这个是否也是浪费时间呢?
对于这个观点,必然有人会否认,他们认为,学数学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学英语不但可以培养人的记忆力,语言同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事实上,英语相对于其他学科,被用到的可能性远大于其他知识,无论是工业产品还是生活用品中,英语使用的频率都相当高。
学英语,和文化自信并没有太大关系。这仅仅是一种技能而已,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化学,很多都是西方发明的,难道为了所谓的文化自信,都不学了?
英语作为工具,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即使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有相当的实用价值,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