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3分钟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
奶奶打孙子的头,孙子面目狰狞,嘴里骂着脏话,抢奶奶的木棍。
抢不过后,对着奶奶腹部一拳拳猛击。
奶奶踉跄着站起来,试图拿起地上的拖鞋教训孙子,却体力不支逐渐倒下。
孙子竟牢牢地锁住奶奶的脖子,将她死死地半压在身下,恨恨地说:
“让你们打我,让你们打我!”
奶奶可能因为呼吸不过来,拿起拖鞋一下下地敲打孙子的后背,但全程孙子无动于衷。
直到始终看戏一样围观的视频拍摄者,意识到不对劲。
提醒孙子,奶奶已经不动了,没反应了。
可他还不肯松手,直到地上的奶奶彻底没了动静。
这时候,从外面进来一位背着孩子的妇女。
看到这一幕,她第一反应却不是赶紧救人,而是抄起像藤条一样的东西暴打那个孙子。
孙子在棍棒下边哭边喊:“奶奶我错了,你快起来吧!”
长达3分钟的视频,充满着残忍的暴力。
目前事件的后续,包括奶奶的情况都没有官方通报。
但暴露的教育问题,实在是让人痛心。
可悲的暴力循环
在整个过程中:奶奶打小孩、小孩打奶奶、中年妇女打小孩……
暴力制服暴力,暴力向暴力屈服,仿佛暴力是他们之间唯一的语言。
祖孙三代人之间的暴力循环,实在是太悲哀了。
以暴制暴,暴力教育只会催生暴力,只会产生像视频中这样病态的家庭生态。
教育孩子,不是什么事都能用打、用暴力解决。
适当的教训,能让孩子记得疼记得犯过错,可过度的暴力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扭曲。
有一项著名的实验“波比娃娃实验”,佐证了目睹暴力的孩子,会进行模仿,会实现受暴者到施暴者的转变。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48名儿童分为两组,一组接触攻击性榜样,另一组接触非攻击性榜样。
实验一开始,攻击组的儿童会看见成人反复使用各种方式攻击波比娃娃。
另一组中,成人和孩子则在实验房间内玩玩具或者拼图游戏 10 分钟。
后把他们一起带去测试,发现攻击组的男孩子每人平均有38次模仿了成人的身体攻击行为,而非攻击组只有1.5次。
所以采取了暴力手段教育孩子,那就等于告诉孩子,可以使用暴力解决问题。
想起之前育儿综艺《超级育儿师》里一对母子。
儿子对妈妈大打出手,甩手就是一抡圆地大巴掌。
妈妈非常吃惊地站起来,还手打儿子,结果儿子跳起来又给了妈妈一巴掌。
妈妈气得把孩子推倒在地,坐在床边伤心地落泪。
儿子还是不依不饶,朝妈妈的头狠狠地扔过去一双鞋;
然后拧下了床尾的圆柱把手,朝着妈妈狠狠砸去。
难怪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孩子,56.5%的孩子暴躁。
当教育孩子只知道用暴力时,孩子对不满和反抗,当然也只知道诉诸暴力。
那些从小被暴力教育的孩子
后来都怎么样了?
曾看到一位网友说:“小时候我父母打我特别厉害,那个时候的脑回路就是——
你们给我等着,等我长大有还手的力气,我一定都要打回来。”
他的这个想法,每个像视频中那个男孩一样,对亲人挥拳相向的孩子都想过。
他们不是什么天生的坏种、小恶魔,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
只是当他们的家长仅会用暴力解决教育问题,会在他们心里留下仇恨的种子。
周而复始,这颗种子终有一天会发芽长大,让他们逐渐异化。
而这种异化,不仅发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还发生在他们成人,以及自己成为父母。
看到一位网友说,“我现在的性格有点暴戾,感觉自己一直在用叛逆和暴戾伪装自己。
我也不想这样,可一旦遇到什么冲突,总习惯性地有攻击性行为,习惯用语言暴力或身体暴力解决问题。”
有位爸爸说,“一次控制不住打了孩子,打完后我突然发现:
打孩子的部位、动作甚至神情,竟然和小时候,我爸打我的样子,一模一样。
我竟然毫无意识地完全复制了我爸的样子,变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
更悲哀的是,我发现自己常常控制不住不打孩子。”
暴力习惯,不仅影响着孩子成人后的人生,也在他们有了孩子后,形成了暴力的代际遗传。
心理上越想逃离父母,行为上却越接近父母。
《原生家庭》中曾说:“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暴力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困在暴力的循环和代际遗传中,痛苦地难以得到解脱。
孩子与暴力的距离
就是家长与教育的距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只有暴力没有爱的教育,更是灾难。
毕竟孩子身体上的伤痕还有治愈的机会,改不掉的暴力习惯却是永久的。
而孩子与暴力的距离,就是家长与教育的距离。
就像一位家长所说:“从小学被打到高中,抑郁寡欢。
现在自己有了孩子,坚决不要让自己成为父母的复制品。
更尊重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当暴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当爱支配一切时,暴力就不存在了。”
我们可以让暴力循环、暴力代际遗传,从我们身上终止。
最后,家庭中的暴力循环、暴力代际遗传,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更是环境造成的问题。
当那个环境里,大家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当没有谁教过家长怎么教育孩子:
类似10岁男孩所身处的病态家庭、类似的悲剧,只会不断重演。
愿我们都能以此为警醒,愿这样的环境能被逐渐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