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这几天向我倾诉,他的孩子最近心情不好,不想去上学。一开始以为是厌学或者同学关系出了问题,和孩子聊天之后才发现,竟然是害怕体育课。孩子目前读五年级,最近的体育课学习花样跳绳,她却迟迟不得要领,和同学配合也总是无法让老师同学满意。
我听到后,仿佛遇到了一个“小知音”。是啊!当年初一的体育课也曾是我的噩梦。每到周二上午和周四下午,我就忧心忡忡,无法专心做事。因为那阵子体育课学的练的跨越式跳高、前滚翻、引体向上,我全部应付不来,跳高我甚至不敢迈腿,前滚翻总是翻到一旁,引体向上一个也拉不上去,而且最让人难受的是同学们总会笑得东倒西歪。为了不出丑,放学后我在家里的梯子上练习引体向上,可无论如何还是拉不上去,晚上我在炕上练习前滚翻,然而最终也没有什么成效。
我不知道朋友家的孩子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理起伏,只是知道,二十几年过去了,经历虽然早已成为过往,但那种焦虑的心情却记忆犹新。我总是会看到,一个懵懂少年坐在课桌上忐忑不安的画面。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不是一件小事。在和同事、同学的交谈中,也有多人有过类似的痛苦经历。
《运动改造大脑》中提到,一个体育课上跑得并不快的小女生,平均心率达到187次,终点冲刺心率高达207次。一般运动最大心率计算公式是220减去年龄。也就是说,这位女生几乎在长跑训练中全程拼尽全力,如果不是体育老师用心率监测仪监测她的心率,谁也不知道她仅仅为了跟上大家就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正如书中所说,体育课本来可以让运动能力不强、内向、胆怯和身材肥胖的孩子成为运动的最大受益者,但很多时候却和当年的我和我这位小知音一样,被嘲笑(当然同学们并不一定心存恶意)、被冷落、被误解,被打击得毫无自信,羞愧得无地自容。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教会、勤练、常赛”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作为核心素养,其中运动能力包括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或比赛三个维度。也就是说,让学生学会运动、形成正确的运动认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所以,我们的体育课要让学生学会合理运用体能、科学提高体能,而不是为了完成某节课的任务而拼尽全力——拼尽全力固然值得表扬,但合理负荷、循序渐进、科学评价才是更需要更应该鼓励的做法。我们应该告诉运动能力不强的学生,体育课上,你不必像一个天才运动员那样出色,不必因为自己运动能力不强而羞耻。告诉每一名学生,只有科学规范的训练方法,才能积于跬步,以至千里。
希望朋友家这位“小知音”能够早日学会练习体能的正确方法,掌握花样跳绳的技战术,建立自信,勇敢地参加展示和比赛!
(作者为出版社编辑)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姜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