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8日,2022年度的拉斯克医学奖揭晓。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教授获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在母体血液中发现胎儿的DNA,从而能够对唐氏综合征进行无创产前检查。拉斯克奖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项医学大奖,被称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获此殊荣的研究人员很多拿到过或在之后拿到过诺贝尔奖。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卢煜明发展出来的一项技术,采取孕妇的少量静脉血,对其中的游离出的胎儿DNA进行测序,就可以筛查出胎儿的唐氏综合征等一些疾病。这项技术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机遇总是偏向有准备的头脑。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之前,主要依靠羊水穿刺获取胎儿的遗传信息,而羊水穿刺会造成将近的1%孕妇流产。在卢煜明还是学生的时候,他就设想要找到一种安全的方法代替羊水穿刺,这个想法一直占据他心头的重要位置。
1996年卢煜明读到一篇论文,在癌症病人的血浆及血清中发现了癌细胞的DNA。这个发现让卢煜明眼前一亮:一个小小的肿瘤就能释放出DNA,母体中的胎儿更大,释放出的DNA应该更能看得到。卢煜明随即展开了工作,终于在1997年8月16日发表了论文,在孕妇的血浆中成功检测到胎儿的DNA。2007-2008年卢煜明及其研究组又做出了基于PCR分子计数方法的非常灵敏的唐氏综合征检测方法等工作,终于使依靠孕妇静脉血准确筛查唐氏综合征成为现实。2011年无创唐氏综合征产前检测实现了商业化。该技术的应用将孕妇流产的风险从羊水穿刺的1%降低到几乎为0。问世十年以来,该技术迅速占领市场,检测费用越来越低,并且能够筛查的疾病也越来越多。
卢煜明已经获得了未来科学大奖、突破奖、复旦-中植科学奖等大奖,近几年来一直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热门人选。今年卢煜明又拿下了拉斯克奖这个大奖,这表明他的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可,这使他距离科学界最重要的大奖诺贝尔奖更近了一步。
如果以前说卢煜明拿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那么现在完全可以大胆地预测一下卢煜明会在几年内拿下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有明显的滞后性,尤其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比如试管婴儿之父爱德华兹是在第一位试管婴儿出生32年后才获奖;屠呦呦在1972年提取出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直到2015年才获得诺贝尔奖。卢煜明的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在时间上似乎不如爱德华兹和屠呦呦熬得久,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在近几年内拿到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有滞后一是因为从发现到应用本身就需要一段时间,另外诺贝尔奖组委会的谨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试管婴儿技术问世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种技术是否安全?依靠这种技术诞生的婴儿健康状况和自然受孕的婴儿相比是否有不同?人类是否取代了造物主的角色?试管婴儿是否是人类培养出的魔鬼?这些问题都曾出现过,也影响了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及普及。青蒿素出现后,即使科学家已经知道它可以用来治疗疟疾,但仍然需要有大量的试验才能将药品投放到市场,并且在投放后还要进一步追踪分析,看看有什么新发现的副作用,疟原虫的耐药性有什么变化。
相比较起来,无创产前检查技术仅仅是抽取孕妇的几毫升静脉血,对孕妇产生的影响几乎为零,也几乎找不到可预见的较大风险。该技术的诺贝尔奖之路完全可以比试管婴儿技术少走一些年。可以大胆地预测一下:五年之内,也许两年之内,卢煜明会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