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尴尬的事有很多,但没想到还有这么尴尬的。
近日,随着2022年诺奖名单的公开,Philip H. Dybvig教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巧合的是,该教授去年刚被我国的西南财经大学解聘,而且解聘的原因据说是“考核不过”。
一、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发布,得主刚被西南财大解聘
2022年10月10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名单终于出炉,由美联储前高管伯南克、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Douglas W. Diamond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Philip H. Dybvig三人共同获得。
前面两人和我们关系不大,而Philip H. Dybvig教授他曾在我国西南财经大学任职10年,可以算得上是“中国通”,但可惜的是,去年他刚被西南财大解聘,而且据说是没有通过所谓的考核。
看到这里,网友们不禁吐槽:“太打脸了”,“这个教授用实力证明了自己”,“这是国内距离诺奖最近的一次”……更是有人直言:“西南财大太牛了,连诺奖教授都看不上”。
二、学术遇上人情世故,再有实力的教授也要让步?
Philip H. Dybvig教授的妻子是成都人,因此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婿”。他在成都生活了十几年,并且在西南财经大学任职10年之久,后面坐到金融研究院院长的位置。
本以为后面的日子顺风顺水,没想到后来Philip H. Dybvig教授因“末位淘汰”里“考核不及格”等原因被解聘,之后由其他人担任院长。
之后,这位老教授也对国内大学的工作评比感到无奈,更搞笑的是,去年才离开这所高校,今年他就成功拿下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样的结果,不知道西南财大尴不尴尬。如果当时学校没有让他离开,那么西南财大出诺奖教授的消息肯定能引起不小的反响。但现在,西财也不知该说什么好。
当学术遇上人情世故,有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其实比起Philip H. Dybvig教授的被解聘,国内也有不少人才是主动离开的,其实就包括清华才女颜宁、北大天才许晨阳,而他们赴美的选择也引起不小的争议。
有人说国内的环境不适合他们的发展,也有人说他们的行为是不爱国的表现。别说这些学子,就连孙宏斌、李嘉诚也被曝出改换国籍。当年李嘉诚从国内回笼2500亿资金,然后豪掷4000亿转身投向英国,之后还与美哈佛等高校打得火热,凭此接触到一种“Wright”类技术,随后豪掷2亿支持相关研发。
据了解,上述物质率先得名于美哈佛教授辛柯莱,在其推动的诸多研究中,“Wright”类物在端粒、线粒体等微观层面发动相关机制,在使得老龄受试物呈现“年轻”回转并且成功拉伸其30%寿命,辛柯莱教授因此获得诸多奖项和荣誉,李氏亲尝后也直言自己不服老。
而在他的影响下,“Wright”经由生科企“莱特维健”引入国内后,在国际亰东反响不俗。京东健康数据显示,同名产物主要触及国内一二线城市40-70岁人群。如今,95岁的李嘉诚本人受益之外,相关领域也被业内预期有望达到千亿规模。
李嘉诚的行为饱受诟病,有人说国内目前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为何他不选择重仓中国。再有为什么支持国外高校的科研学术,而不是国内?其实,李嘉诚在国内捐建了汕头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但并未激起多大水花。而他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捐出3.4亿,向阿尔伯特大学捐赠1.3亿,却砸出一个诺贝尔化学奖(杜德纳)和一个诺贝尔医学奖(霍顿)。
北大天才许晨阳:国内科研教育三大问题值得深思
李嘉诚尚且如此,而北大天才许晨阳,对于自己弃美回来6年后再次赴美,说出存在的三个问题:
其一,不重视知识,过于形式和表面。例如很多所谓的教授没啥研究成果,但发表了很多不知所云的研究论-文,这些文献没有什么技术和价值可言,纯粹是为了所谓的职称。
其二,科研过于注重利益。他认为科研核心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坚持初心才能取得突破。而为了利益而急功近利的科研,很容易跑偏,反过来成为束缚。
其三,国内科研领域相比成果更侧重资历,比方说科研基金更看重导师的地位、年龄、人情世故等等。就拿获得诺奖的Philip H. Dybvig教授来说,尽管他在中国待了很多年,但在人情世故这块,他还真不如本地人,他被解聘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所以说,Philip H. Dybvig教授的解聘是可惜的,不仅让西南财大与诺奖失之交臂,也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脸。当然也有人说,这说明获得诺奖在我们这里连个大学老师都当不了,正好说明学校的强大。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