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出现瓶颈,把“控制孩子”变成“理解孩子”,效果立竿见影

伯恩斯坦是个心理学博士,虽然他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上颇有建树,但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也是一个毫无经验的爸爸,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和世上无数的年轻爸爸们一个样,也曾经走过了很多的弯路。

在刚当上爸爸的时候,伯恩斯坦博士是一个典型的“过度控制型”家长,严厉甚至专横地“管教”孩子,把孩子管得死死的。当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幸好他是学心理学的,在孩子出现了抗拒甚至是憎恨的苗头之后,伯恩斯坦博士忽然醒悟过来了,他发现自己的管教方式是错误的,需要立即做出调整。

于是,这位年轻的爸爸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大脑,走出以往已经习惯了的“舒适区”。

至于是怎么训练的,伯恩斯坦博士没有具体说出来,可能是他本人觉得不太重要,也可能是他觉得不好意思——毕竟一个心理学博士还要经过训练才能改变自己的心理和性格,确实是有点让人尴尬。

实际上,我们从伯恩斯坦博士在后期的改变中,还是能看出一点端倪——他从“控制型爸爸(或妈妈)”开始转向“理解型爸爸(或妈妈)”,这才是他最根本、最核心的转变。

“控制型爸爸(或妈妈)”是很多父母的常态,而要成为“理解型爸爸(或妈妈)”,就需要我们家长有意识地去训练才能达成。

比如,在想要强迫孩子起床的时候,我们先把冲动压制下来,在心里默念着:“或许真的有点早。”比如,在孩子把玩具弄得一团糟的时候,我们要按捺住即将爆发的脾气,尝试着去理解他:“他可能只是想把玩具拆了研究一下。”再比如,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怎么教也教不会,我们先不急着去责怪孩子脑子笨,而是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教的方法还不适合孩子?

事实上,家长这种有意识地压制负面情绪的行为,是走出自己习惯了的大脑“舒适区”的必经之道。当然,这必须要经过多次训练,才能让大脑慢慢地适应并习惯。

伯恩斯坦博士曾经提出若干个有效减少家长压力的方法。当我们想要改变自己,却又感到有些无能为力、难以坚持的时候,就可以参考以下这些方法:

1.深呼吸,让头脑变得更清醒;

2.带着感激去养育孩子:这样就不会轻易去放大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

3.给自己积极的能量;

4.在即将坚持不了的时候问问自己:“最坏又能发生什么呢?”

5.提前做好准备:头天晚上就为第二天的问题做好准备,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6.写下来:把容易忘记的事情记在备忘录上,完成一项就勾掉一项;

7.坚持锻炼身体和保持充足的睡眠:这是最有效的减压方式之一;

8.完成任务之后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

9.你“真的需要吗?”:除了人身安全和其他基本生活需要之外,大部分“我们需要孩子听话”的事情,其实都不那么重要;

10.灵活应变,拥抱变化,能坦诚接受不同的结果;

11.有时候少说话也很好;

12.暂停时间:在对孩子发飙之前,先躲进房间冷静一下。

不管如何,伯恩斯坦博士已经迅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开始从“控制型爸爸”转向“理解型爸爸”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位年轻的爸爸自身的这种巨大转变,让他的孩子也产生了令人感叹的变化,最终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也促使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伯恩斯坦博士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只要你(家长)学会保持清醒的头脑,给予孩子支持和有建设性的意见,他(孩子)也会在情感上变得强大和健康。”

★ 家长改变→能有效带动孩子改变→形成良性循环;★ 家长不改变→强令孩子改变→孩子拒绝改变→家长持续施压→形成恶性循环。

家长要相信自己可以得到改变,并且下定决心去改变自己,而不只是一味地去强求孩子去改变。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孩子,才会真的发生改变和好转。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