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抽烟喝酒爆粗的少年霍尔顿,他多大可能变坏

霍尔顿在书中的年龄是17岁,是一位未能顺利毕业的中学生。

他满口粗话,出口成脏(文中用他的口吻行文,字里行间充满了TMD),还因为成绩太差被四个学校开除过。

他平常爱抽烟,喜喝酒,烟一天能抽两盒,酒只要有得喝就要一醉方休。

除此之外,他还喜欢打架,一言不合就挥起拳头。

一个人去住旅馆,皮条客给他介绍妓女,他也没拒绝。

因为被学校开除,他打算瞒着父母,独自一个人去浪。

种种行为,在传统眼光看起来,这就是个问题青年。

但是,这本书直到结束都没有交代霍尔顿最终是会怎么样,到底是变好还是变好。

作者给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于是就得我们读者去思考了,这样的霍尔顿,有多大可能会变坏呢?

专家们研究儿童或青少年心理学,大都会谈及两个研究主题,一个是天性,一个是教养。

或者也说基因和环境。

从小说的内容去剖析,霍尔顿大概率是不会变坏的。

首先是基因基础

考尔菲德(霍尔顿的姓)家的基因应该是不错的。

爸爸是有才能的律师,妈妈把家照顾得井井有条,夫妻琴瑟和鸣,家庭经营得很温馨。

哥哥是出色的作家,得病去世的弟弟性格和学习都极好,底下的妹妹也是三好学生。

就算霍尔顿有所变异,身体也许大概还存在着那些“好”的基因吧。

事实上,霍尔顿虽然有诸多恶习,嘴里整天骂骂咧咧的,但是他的心很纯洁,做人有底线,心中充满爱心,常常不由自主地向善。

这种“性本善”的特质从他一出场就呈现了。

小说一开始,“我”(霍尔顿)就陈述了自己因为考4科挂了3科而被学校开除了,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被学校开除。

离别之际,历史老师吩咐霍尔顿到他家坐一坐,谈一谈。

霍尔顿是一百个不情愿的,一来跟这位老师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二来自己的历史课成绩那么差,跟他有什么好聊的。

但是他还是去了,而且全程忍着不耐烦,硬着头皮听完老师的“谆谆教导”。

这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对别人最基本的善。

离开学校后,他不想回家,因为觉得愧对爸爸妈妈,于是在外边游荡。

住旅馆的时候,被皮条客盯上了,对他引诱了一番。

他觉得百无聊赖,起初答应了,但是当妓女上到他房间时,他却又发现自己对堕落没有那么热衷,为了不伤害别人的敬业感情,友善地说“我付钱,咱们就聊聊天好了”。

这就是底线,虽然他看起来吊儿郎当、像是没有人生信仰和目标,但是他心底知道哪些是对哪些是错的。

游荡的第二天早上,他去吃个早餐,遇到两个修女,他很有礼貌跟她们攀谈,最后还主动捐款。

咋一看,这行为与他的“坏男孩”形象很不搭,但是其实这才是他的本质,他会被善良美好的品质所吸引,他的灵魂是朝它们靠近的。

霍尔顿去找妹妹的时候,遇到两个小屁孩,他们的滑轮鞋子没系好,霍尔顿主动蹲下来帮他们系。

这是对弱小之人的自发的爱。

他更爱他的家人,本来不想成为父母的累赘而打算到西部去闯荡,但是当妹妹把行旅箱拉过来要跟他一起走的时候,他却再不敢走了。

他的神经被责任感给触动了——他一走了之或者带走妹妹,都是对他爱着的那个家非常不负责任的。

在老师们的教诲下仿佛无动于衷的人,但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能发现,他似乎没有真正“坏”过——除了不爱学习和诸多坏习惯。

其次是环境

环境影响最明显的作用是,跟霍尔顿同龄的人,几乎没有不抽烟喝酒的。

霍尔顿在火车上与某同学家长相遇,那位家长就当着霍尔顿的面抽起烟来;霍尔顿去一位昔日的老师家,那位老师一边语重心长地给孩子讲人生道理,一边举着酒杯畅饮;霍尔顿的烟抽完了,回到家马上补充存货,可见这是家常之物。

这是那个社会的大环境氛围,所以单凭抽烟喝酒真没法定义霍尔顿这样的孩子的问题,因为这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且说说原生家庭对霍尔顿的影响。

随着霍尔顿的步伐——从抛弃他的学校中离开,到路上,到家里附近,到家里,霍尔顿的原生家庭的基本模样呈现了出来。

他父母双全,经济条件优越,家庭所有成员的关系都很和谐,彼此之间都很有爱。

唯一的遗憾是弟弟得绝症夭折了,霍尔顿常常怀念着他。

按理说这样家庭的孩子,一般都会身心健康的,甚至品学兼优的,霍尔顿的哥哥和妹妹都是典型,夭折的弟弟也是。

但是有时候也会有不一样的案例,这也是个体的生物物质所起的作用——或许他的基因就是跟家人偏差较大。

在学习上,哥哥和弟弟妹妹们与他的对比,是一个恶性循环的事,也许他基因所起作用的学习能力就要比他们差一点,当自卑心作祟时更加抵触去好好学习,所以就更差了。

这些好环境给了霍尔顿很好的土壤,但也给了他压力。

越是有压力越是想反抗,而叛逆和逃避,是青少年反抗的方式之一。

然而,环境给了他压力,又因为他的个体不同而未能很好适应,从而短时间出现了一些令人怀疑的状态,终究还是被环境拉了回来。

家里的每个人都非常关心和在乎霍尔顿,通过各种方式去呈现和传达,比如爸爸因为忧心他的前程,特意找老师去讨教;妈妈在和妹妹谈话间,把霍尔顿什么时间会回家的事记得清清楚楚;霍尔顿生病卧床时,事业繁忙的哥哥特意大老远地跑回来看他;而最让人泪目的是小妹妹,为了挽留霍尔顿,把自己的行旅收拾好拖出来,要陪他漂泊天涯。

如此温暖的家庭环境,即便是什么心肠都融化了吧?

最后是人生理想

一般来说,那些可能会成为问题青年的孩子大多都是没有人生目标或理想的,他们往往不知道心里最想要什么,或者最想成为什么人,所以他们很茫然,过一天算一天,也不计较后果。

但是霍尔顿明显不属于此列。

霍尔顿虽然多次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被开除,但是他和一般的差生还是有区别的,那就是他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很好——至少他个人有这种潜意识,认为自己有写作的天分。

哥哥已然成为有名的作家,对霍尔顿来说也是一种鼓舞。

由此他是认可自己立足于社会的能力的。

而他的理想是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在失足边缘的孩子——读到霍尔顿谈到他的理想时,我们才明白作者以此作为小说名的深意。

抽烟喝酒、考零分、被学校开除、骂粗口、打架等行为形成一个人物的形象时,我们怎么也想象不到,主人公的个人理想竟是那般崇高。

霍尔顿是一个骨子里就有责任感的人。

他连别的孩子都想守护,何况自己呢?

他知道首先要把自己从悬崖边上拉回来,才能拉住将要失足的孩子。

结语

据塞林格的后人说,小说是在作者本身的一些经历加以虚构的,所以作者就是霍尔顿的原型。

也许曾经他也有过类似于霍尔顿的困惑,但是终究他成了杰出的作家。

这也就分明给了故事结局,霍尔顿是能够实现理想的。

他先是麦田里被守望的人,后来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青春的迷茫终将过去。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