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不知道何时就会被引爆。
父母要学会转变策略,给予他们尊重、理解和“恰到好处”的关注,才能帮助他度过这最动荡的时期。
作者 | 烟花三月
两个月前,我接到儿子英语老师的电话,说儿子这几天上课精力特别不集中,不是和同桌就是和前后位说悄悄话,并且提醒他两三次,他还是犯相同的错误,当堂小测也不及格。
回到家,我把手提包往沙发上一甩,就冲进儿子的房间。
儿子吓了一跳,下意识地把东西往抽屉里塞。
“我看不见的时候,你就是这么糊弄我的!
说!上英语课为什么总是说话?还屡教不改!
我是一个老师,却因为你被老师找,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我如机关枪一样对着儿子一阵突突,看着他翻白眼、不耐烦的样子,我怒火中烧,拽着他的耳朵继续说:
“说话呀,哑巴了,上课不是挺能说的嘛!”
儿子被拽疼了,使劲往后一扯,轻易地逃出我的牵制。
“说什么啊,在家里从来都是你说一不二,我不能插话,更不能反驳。
既然家里不能说话,那我只能去学校说了。
你打呀,最好打死我!死了也好过活在你制造的人间地狱里!”
看着儿子充满仇恨的眼睛,我高高扬起的手掌无力地垂落,我稳了一下心神,说:
“你怎么变成这样了?原来那个乖巧懂事的你去哪了?”
“被你逼死了!出去!出去!”儿子愤怒的吼道。
我带出过那么多优秀的学生,没想到竟在教育自家孩子身上栽了跟头。
我开始怀疑,难道真是我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才把儿子逼成现在这个样子?
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句话:
“教育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有多对,就有多错。”
细想起来,儿子如今出现的问题早有端倪,而我始终没有察觉,还一直为自己的高明教育手段沾沾自喜。
原来,儿子出现问题,最该反思的是我。
错把较量当教育
升入初中后的某一天,儿子把写有“闲人免进,有事请敲门!!!”的A4纸贴到门上,还郑重其事地拉着我和他爸爸看。
那天后,他进房间就把门关上,门外的我完全不知道他在里面会干什么。
他会老老实实地学习吗?
会不会又偷看什么不该看的东西?
失去掌控感,我倍感焦虑,所以每隔半小时,就推门看看里面的情况。
我只是怕他偷懒,想督促他学习,没想到引得他厌烦至极。
他很快将自己反锁在里面,任我怎么敲门都不开。
“我数三个数,快给妈妈把门打开,要不别怪我对你不客气!”
屋里没有任何反应。
这不是故意跟我作对嘛?还没长大就想反上天!
我转身去找螺丝刀、锤子、钳子,一顿叮当响,把门锁拆了下来。
他一脸气愤地说:
“还是你厉害,你赢了,你赢了!”
之后的几天里,他学习用心了一些,就在我洋洋得意地感叹“姜还是老的辣”时,也发现他明显的变化。
我和他说话,他爱搭不理,也不愿正视我,刻意避免与我的接触,有什么事情都是找他爸爸。
这时,我才意识到:
我破开房门的同时,也在逼他把心门关上。
我拆掉的不仅仅是门锁,更是儿子对妈妈天然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正如之前看到的一句话:
“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都有一场战争,孩子赢了是喜剧,父母赢了是悲剧。”
亲子之间的较量,是赌气,是泄愤,是惩罚,唯独没有教育。
父母看似赢了心智和身体尚未成熟的孩子,实则输得一败涂地。
错把贬损当批评
明明可以好好说话,给儿子正确的引导教育,可我偏愿意用损话刺激他。
例如看到他写字潦草时,我会说:
“狗写的都比你好看,你怎么好意思写出来。”
他成绩不好时,我故作平静地说:
“你真厉害,总能有本事把妈妈的期望值降得更低。
只有妈妈想不到,没有你做不到。”
当他没有整理好床铺的时候,我又说:
“蟑螂都不愿上你的床,因为得开导航。”
我一点儿没觉得这些刻薄挖苦的话有什么不妥,反而觉得这是激将法,都是为了他好,目的就是让他自知、自省,然后一雪前耻。
可是,我却忘了幸福心理学家周梵说过的一段话:
“激将法完全不符合心理学的运作原理。
因为自我改变是需要力量的,每一次改变都需要拿出力量破除原来旧有的习性,而罪恶感是最快扼杀力量感的东西。
越去评判或谴责他人,事实上就越剥夺了对方改变的力量。”
所以,我没等到他的知耻而后勇,而是他的逆反,我期望他做好的事情他一件也没有做好,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他故意为之。
原来,我故意用言语羞辱他、刺激他,最终只会剥夺了他改变的力量。
错把说教、唠叨当关心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是班里的大家长,我力求面面俱到,诸事不留遗憾,所以很多话我要反复说。
例如:解题步骤是哪几步,卫生工具怎么放,餐盘怎么摆,床铺整理成什么样,是绝对不许出错的。
不可避免的,我把职业病带回家中。
即便儿子已经初二,每天上学前,我还是要就怎么听讲、怎么答题唠叨几句,只希望儿子能在我的唠叨中记住一二。
后来,他越发厌烦我的喋喋不休,没等我说完扭头就走。
他的反应激怒了我,我一把将他拽回,命令他把我说的话背一遍。
他无可奈何地说完,边走边嘟囔:
“天天的,烦都烦死了,真是更年期提前!”
我又生气又委屈,我更不明白,我一心扑在他身上,他怎么对我有这么大怨气?
李玫瑾教授曾说:
6岁之前,父母的唠叨都是黄金。12岁之后,父母的话语都是“垃圾”。
青春期的孩子,有强烈的自尊感和自主感,早把自己当大人看。
而我还一直把儿子当孩子,不分时机,不分主次地说一通。
此时,我的话语不但一文不值,而且特招人烦。
《解码青春期》一书中说:
“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灵的突变就像一场剧烈的风暴。
每一个看上去叛逆、难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强有力的支持。”
为此,做家长的需要:
1. 不较真,提高对孩子的容忍度
曾经,每次测试后,我都要求儿子复盘一次,写出失误的原因,分析不到位,撕了重新来一遍,什么时候我满意了什么时候停止。
可是,我越逼迫他,他越敷衍了事,离我想要的结果越来越远。
后来,我转变策略,不再揪着某些让我不太满意的地方不放,而是逮着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猛夸,他也不再处处和我对着干。
我渐渐发现:和青春期的孩子较真,最容易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所以,那些无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该放的就放,母子关系就能迎来破冰时刻。
2. 避开锋芒,改变和孩子的沟通模式
青春期的孩子犹如一个炸药包,不定哪句话、哪件事就引发爆炸。
我也是在教育儿子时碰了钉子,才发觉应该改变之前惯用的命令、讥讽的口吻。
儿子放学回家时,我不再对他说“去写作业,立刻马上”,而是询问他“今天累不累,想先写作业还是先休息一会儿?”
我也会和他分享我和学生之间的趣事,聊一聊他在学校听到、看到的趣闻。
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不再对他冷嘲热讽,而是和他分析考砸的原因,把知识点再巩固一遍。
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儿子比以前自律多了,玩半个小时后准时写作业,并且不再潦草应付,背东西也专注了很多。
很喜欢一句话:
“铁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水一样绵软无力。
柔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铁一样刚劲有力。”
所以,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硬碰硬是下下策,只有摒弃那些命令式的、不留颜面的言语,孩子才能卸下一身防御的装备,与你亲近。
3. 少侵入、多尊重,给孩子留足成长空间
之前的我很少会站在儿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总认为他还是个孩子,只需要跟着我这个教育者走就会万无一失。
换位思考后不难发现,这一代的孩子衣食无忧,可他们的精神压力一点都不小。
下了学堂又入补习班,忙得像陀螺,不够宽厚的肩膀上还要扛着一家人的期望。
如果每天再承受父母的耳提面命和监视,他们真是一点喘息的空间也没有了。
结果就是,孩子烦躁,父母生气。
《正面管教》一书里说: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所以,问题来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理解和尊重,和孩子站在统一战线,一起打败问题。
唯有如此,问题才会被顺利解决掉,孩子也能在平和中得到成长。
想起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说过的话:
“青春期总会结束。
如果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很亲密,孩子还会在成年之后重新回到你身边,而你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是,如果你总是批评他、反驳他、要求他,亲子关系就破坏了,当他成年后,你就很难再对他有影响了。”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父母做出的每一个改变,都会对孩子的未来和自己的后半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今的我不再因为儿子暴躁、冲动、易怒,一心想修理他、纠正他,而是把他的青春期当成修复亲子关系、改变教育方式的契机。
我已经做好准备陪儿子度过可能是鲜花,也可能是尖刀的阶段了,希望能助力他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