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冬天,总是寒冷而漫长。现在回想起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物资匮乏,缺衣少穿,条件艰苦,跟现在无法相比。所以过去的孩子,到了冬天,面对这样的天气,只有自己想着办法来抵御严寒。那个年代,孩子们玩过的许多游戏,有的现在依然流行,而有的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01
挤热窝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上小学那阵子,大家都穿着用黑粗布做成的棉衣棉裤,条件好一点的再给里面套一件粗布衬衣,而刺骨的寒风,无孔不入,一个劲儿地往衣服里灌。冷得人不咬牙就打颤。于是,下了课,便会有个别男生们在教室外朝阳的墙根儿靠着墙一字排开挤热窝,有的地方称之为“挤尿床”,即大家分成两班,同时向中间使劲挤,谁被挤出,便主动到队尾,排上队继续挤。有时候,大家也可以自成队形,瞅准一个墙拐角,排着队使劲挤,要是把谁挤出来了,这个人就自觉站到队后面继续挤。这样挤来挤去,直到上课铃响,一个个挤得浑身热乎乎的,甚至头上冒汗,卸下帽子蒸笼似的冒热气。
■ 图源网络
02
碰拐
还有的男生分成两班“碰拐”,在我们临潼乡下,称之为“斗鸡”。首先双方各派一人出战,就是搬起一条腿挨住另一条大腿,然后单腿蹦跳着冲向对方,用突出的膝盖部分互相攻击,有的用膝盖撞击对方膝盖,有的用膝盖上挑对方膝盖,有的用膝盖猛压对方膝盖,弱小者或体力不济者,往往被撞击(或挑、压)得或松开抓脚的手,或屁股着地四肢朝天。玩这个游戏,身强力壮、个子大者具有优势。有的看对方人高马大,不敢交战,则望风而逃,眼看快被追上时,便主动“缴枪投降”。这样败下阵一个再上一个,直至把对方全部“消灭”。当时在我们班,有个姓王的男孩,他在班里个子最高,学习没门隙,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每次碰拐无人能敌,因而同学们送他一个“人王”的称号。
■ 图源网络
03
摔“面包”
摔“面包”,在临潼,我们称之为打纸码、打四角等。它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一项娱乐活动,“面包”多用废旧的课本或者报纸、挂历等折成宽窄适中的两个长方形,交叉后将下面两端沿交叉线斜折叠压,另一张同样折叠,互相穿插压实,形如四角而得名。在地上相互摔打,打翻为赢。开始玩这个游戏之前,先“锤子剪刀布”,谁输谁先将面包放在地上,让对方用面包朝着去摔,如将地上的面包摔得翻成了另一面,这面包便归赢者所有。如翻不过来,则由另一方拿起地上的面包再摔对方的,如此反复。叠面包对纸的要求较高,用又硬又厚的纸叠的面包,去摔薄纸叠的面包,往往赢的几率越大。反之,薄纸叠的面包去摔又硬又厚的面包,往往是很难奏效的。那年代地面都是土地,坑洼不平。一般是挑一块平整的地面,有时还不忘了踩上一脚,让面包与地面贴合。当然了,摔面包也有技巧,有的在纸面包中间塞一个厚纸片,让面包变重,就不容易被打翻。塞东西也是为了打下去时有劲、风足、落地稳。有的小伙伴给面包哈气,使其鼓肚,绕着地上的面包转一圈,然后瞅准位置果断出手,“啪”一声响,靠强大的气流摔下,往往这么一摔,就会有面包被扇翻而收入囊中。如果地上的面包厚,不容易被打翻,就换一个薄一点的硬纸面包。沿合适角度向下去扇,有时还不忘了解开衣服纽扣,把手缩到衣袖里。牛皮纸厚,柔韧性好,记得当时牛皮纸是最受欢迎的,其次,各种杂志书皮用来叠面包也不赖。
■ 图源网络
04
跳鞍马
现在,几乎每个中小学体育器材室都有鞍马这种活动器械,而过去很少。跳鞍马游戏,有的地方叫做玩“老和尚受罪”。开始玩之前,数名同学先“锤子剪刀布”,看输赢,谁输了就弯腰成鞍马样,其他人排成一队,一个个助跑跳越,从那个学生身上腾空而过,如果都跳过,“鞍马”就再长高些,直至有人跳不过去,再由跳不过去者当“鞍马”。玩这个游戏,大家通常热情很高,相互之间配合默契,也都自觉,从没有因为偷奸耍滑或不公平而红过脸。
■ 图源网络
05
滑冰、堆雪人
要是遇上一场大雪,校园里下课后就更热闹了,就像一锅沸腾的开水。面对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粉妆玉砌的世界,孩子们哪肯轻易错过。堆雪人、打雪仗就成了我们常玩的游戏。大家一起动手,堆起的雪人高高大大,有鼻子有眼,最后还不忘找一把烂笤帚插在雪人腰间,再给它头上扣个烂草帽,把雪人装扮得像模像样,惟妙惟肖。引得路人总要驻足观看一番,才肯离去。如果背阴处有积雪,或有积水冻成的一溜冰,那便成了“滑冰场”。大家两个一组,三个一伙,一旦活动起来,哪里还顾得上冷。一个双脚并拢,蹲在冰面,手里攥着个树枝伸出去,另外几个在前边拉着那个蹲下的孩子,悠哉乐哉,享受着属于他们的欢乐。其他人一看,心里也乐了,没有树枝的,就干脆抽下系在腰间的裤带,递到另一个人手里。更有会耍的,找来一块木板,朝上面一坐,让其他人在后面推着自己往前滑行。教室外,操场上,同学们轮番跑着、滑着,谁滑个屁股蹲儿,便引起一阵哄笑。
■ 图源网络
06
滚铁环
滚铁环,是那个年代最盛行的游戏。玩家手捏顶头是"U"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个直径五六十公分左右的黑铁环向前,或走或跑。有的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滚动时发出“刺啦刺啦”的响声,招来大家好奇的目光。做铁环并不难,用细钢筋做一个圈,让焊工师傅在接头处点一下接住即可,然后找一根粗铁丝做一个长柄的铁钩子就行了。
滚铁环不仅可以单独活动,也可参加集体竞赛。无论是五十米或百米竞速、一百米障碍(如绕树丛、过独木桥),还是4×100米接力等比赛项目,都可以进行。
■ 图源网络
当时我没有铁环玩,整天看着其他人滚来滚去,玩的很开心,心里痒痒的。终于有一天,我惊喜地发现,隔壁门口废弃的铁桶底部那个约一公分宽的铁圈,就拿回家将其拆下来一试,便是十分理想的铁环。让大哥帮我用铁丝做了一个U形的铁钩子,最终实现了我的梦想。滚铁环很容易学会,关键之处在于掌握好平衡,否则铁环就会“哐啷”一声,跌倒在地。握在手上的长柄就像方向盘一样控制着铁环的方向。我们还可以通过手上力量,控制铁环的速度。总之,铁环在孩子们的手上,如臂使指,行动自如。有的孩子不仅能使铁环高速滚动,宛若飞翔,还能倒退着滚动,而毫无阻滞。这个游戏充分显示出孩子们对机械的热爱。
随着少年儿童现代生活内容的逐渐丰富,尤其是机动车日益增多,滚铁环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曾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滚铁环活动,日渐冷落下来。
其实,滚铁环还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民族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中,一直保留着这一传统项目。只可惜现在的孩子们除了上学、放学,周末有的还要上辅导班,哪里还有滚铁环的时间?更何况有不少孩子都不知道铁环为何物了。
07
打陀螺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乡下孩子不像城里孩子,有各种各样从商店里买来的现成玩具,但那时的孩子,爱动脑筋自制玩具,陀螺(临潼乡下孩子称之为猴)就是其中之一。二哥是个制作陀螺的高手,在他的熏陶下,我也成了同龄孩子中做陀螺的行家。
做陀螺要选用硬质木头,譬如枣木或者槐木都行。有了合适的木头,再拿一把斧头或者自家的菜刀,先将一头削成个锥形,不过这个圆锥中部要削得浑圆一些,完工后,找个锯子截下来就行了。陀螺可大可小,大的抽起来较为费劲儿,不过转动起来很稳。爱美的孩子还会给陀螺上面用彩笔画上颜色,旋转起来更好玩。在玩耍过程中,爱动脑子的人常常还对玩具不断改进。有人觉得陀螺转的时间不够长,便想办法找一颗轴承里面的珠子,在陀螺下面锥个小眼,然后再把珠子镶嵌进去,从而减少与地面的摩擦,这样抽起来转的时间会更长久。做鞭子时,有人还会寻一条废弃的机器传动皮带,抽取里面夹带的那种橡胶绳,绑在鞭梢,抽打起来既耐用又得力,还会发出“啪啪”的声响呢,让人听起来格外带劲儿。这样的活动,既开发了智力,又锻炼了身体,同时还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真是一举三得!
■ 图源网络
就在前几年的冬天,在临潼县城,不知从哪里刮来一股“打猴”风,几乎每个小区的广场上,都能看到打猴人的身影,男男女女,大大小小。吃完晚饭出去散步,走到哪里,都能听见打猴时抡起鞭子发出的“啪啪”声,只可惜那股风没有持续多久便销声匿迹了。
当年,除了男孩子玩上面那些游戏,女生们则在一旁跳绳、打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房子等等,也没闲着,玩得不亦乐乎,一个个的小脸都像熟透的苹果一样红扑扑的。
作者 | 缄默 | 陕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