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沟通,打工人的集体内耗

“不够大气!没有设计感!文字放大再放大点。”

“能不能设计得又方又圆。”

“想要五彩斑斓的黑。”

“他家设计挺好的,你能不能抄一抄。”

哪怕不是设计师,相信你也一定在网络上看过类似的段子。什么甲方爸爸,指挥“大佬”,更有各种画风清奇的要求。正所谓流水的甲方爸爸,吐血的设计师。

无数设计师深夜反思,研究策略,学习互联网“嘴替”,企图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话术,结果只是下载了“你在教我做事?”“鼠标键盘给你”的表情包。

当然,清醒的打工人都知道,几张表情包根本不能推进项目进展,还得进一步沟通了解“想要五彩斑斓的黑”背后的真正需求。

真实的职场沟通更多的是信息的有效传递,但明明有嘴就能办到的事情,为什么会发展成“无效沟通”呢?

打工人沟通现状

必须说,但又不会

超9成的打工人,想拥有一张能言善辩的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份调研报告数据显示,90.1%的受访者认为职场软技能重要。所谓的“软技能”,指的是不同于和岗位专业能力直接相关的硬技能,通常包含口才与表达、团队合作等非认知性的能力。

现阶段,职场人士愈发重视表达沟通能力。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内容本身所要求的。“设计师,最核心的技能就是沟通能力”。曾与北京卫视、阿里巴巴、Adobe、荣耀、站酷网等多个品牌有合作的资深设计师王云飞认为,商业设计作品需要考虑到商业用户需求,有效沟通则可以使设计师了解有效信息,在设计中将商业价值放大。

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职业的外延不断扩大,单个项目的完成需调动产业上下游各方资源合力完成。团队合作中,内外部沟通已成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安家》/ 豆瓣

腾讯发布的《2022年互联网新兴设计人才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指出,传统的设计工作现如今已不再强调单打独斗,从业者需与设计上下游的产品经理、研发人员协同配合,日常工作普遍存在跨岗位协同情况。

98.5%的从业者日常工作中存在与他人协作的情况,协作对象主要为其他设计类岗位、产品类岗位、开发类岗位。

在十余年设计从业经验中,设计师周奕霖先后参与了粤省事小程序、国务院小程序、云游长城等多个项目的设计工作。

设计项目之初,他需要了解不同目标群体的特点,以及产品的使用习惯。例如,相比娱乐类项目,政务类小程序用户使用频率较低,这就要求设计要着重强调可用性。云游长城等文化类项目受众较广,体验创新则是设计思路中的重点。

据周奕霖介绍,要了解用户特点,需要通过大规模访谈、问卷等形式来获取,这些前期调研工作往往需要用户研究部门来协作完成。

大学就读产品设计专业的糜国敏,目前在深圳的某游戏公司实习。五个月实习工作中经历的团队协作情况与周奕霖类似,与交互设计师协作完成设计原型图、与测试开发沟通功能落地情况、与同公司其他项目组了解市场竞品情况……

没日没夜的设计生涯。/ Unsplash

糜国敏对此并不感到陌生。大学期间,她便参加了由建筑专业、视觉传达专业、产品专业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组成的项目小组,共同制作完成了一款“大学生志愿者管理平台”。只不过最终很遗憾,该平台并未落地实现,因为缺少计算机系同学的加持。

再惊艳的设计想法,想落地开花,都少不了团队内各方协作支持。

每天都要沟通

可我还是“无效沟通”

我们理想中的团队协作,大抵是进一步能将自己想法、观点明确地传递给对方,退一步能听懂对方的诉求,双方产生共识、达成合作、顺利推进项目,岂不美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在他乡挺好的》/ 豆瓣

可现实情况是,很多时候,我们收到的往往是“这个字体放大再放大”“能不能设计得又方又圆”“你能不能‘借鉴’别家的设计方案”“这个需求实现不了”等反馈,要么是没有可实操的修改建议,要么就是建议毫无意义。

与此同时,通过访谈调研,《白皮书》也点明了团队协作中的主要痛点。数据显示,设计行业从业者在设计协作与沟通的过程中,当前最主要的痛点来自“不同岗位同事对于设计理念、审美风格难统一”及“协同工作涉及多业务角色,需要沟通多轮”。

打工人苦“无效沟通”久矣。

尹春林是百果科技设计团队的一位负责人,日常管理着20人的小团队,周旋在业务部门和程序员之间,落地设计项目,已是家常便饭。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杜拉拉升职记》/ 豆瓣

每个部门站在各自专业角度沟通协作时,便会变成一个个小的信息孤岛,很难互相传递有效信息。

当阐述设计方案时,业务部门会关心是否会提高转化率、拉新、会员数等业务指标的增长情况,程序员侧重在设计方案还原成真实可运行的程序时的难度性。

与此同时,“夹缝中生存”的设计师阐述方案时,常常也会陷入误区——从设计理论角度出发。设计体系、色块理论……这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大大增加了沟通的难度。

在王云飞看来,无效沟通的本质在于并未表达出底层需求。

“不够大气!没有设计感!文字放大再放大点……”相信很多设计师很熟悉这句话,可是从专业“点线面”设计角度,直接放大之后很难兼顾美感。王云飞认为,需要了解客户“字体放大”背后的底层需求——突出传播重点,进而设计师再用另一种视角表达方式代替“字体放大”,以达到客户要求。

有效沟通

目的在于高效解决问题

何谓有效沟通?

由尹春林主导设计的《设计师岗位职级能力匹配表》中,将沟通能力的最高水准评价为“预先评估沟通对象个人具体的行为,通过沟通引导对方达到目标”

在某游戏公司实习的糜国敏,此前就制作“游戏排行榜”的需求点跟交互设计师争执不下。在多轮反复沟通中才发现,“他一直反对的点和我反对的地方,其实原因完全不同”。复盘整个沟通过程,糜国敏回忆道,当时双方一致表达观点,但并未具体说明不同意的原因。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她意识到有效沟通的关键是观点的阐述。任何观点和需求都要有足够的依据,而不是仅仅表明“我觉得”“我认为”,要积极在阐述过程中寻找双方的共同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尹春林给出的建议很简单,换位思考——面对不同部门,你需要从对方关心的需求点出发,阐述设计方案。

“向业务部门介绍时,从‘设计方案解决了你们业务哪些问题’这个角度阐述,再与设计理论挂钩起来。”尹春林具体解释道。

在周奕霖看来,团队沟通本质上是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达成解决问题的目的,而“解决问题”便是设计师最基础的核心能力

团队协作中,越发强调有效沟通的作用,目的就是为了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有效沟通,观点的有效输出能够大大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沟通之外,设计师团队还会借助设计协作工具来提高设计工作交付、上下游协作、日程管理等多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理想之城》/ 豆瓣

《白皮书》调研数据显示,设计师从业者对于国产的设计协作工具认知率和使用率相对较高。设计协作涉及不同岗位间的联动和配合,国产化工具在账号权限管理、数据安全性方面均有所保障。

一份职业的变革往往承载着一个时代发展的缩影。过去,我们将“设计”简单地理解为“美工”,因为在平面传播时代,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把美传达出去。

现如今,游戏设计、交互设计、多媒体设计等新兴设计岗位的出现,我们也迎来了数字化时代浪潮下,动态传播的时代。而设计师在企业中的角色不断变化,逐渐拥有了驱动商业创新、实现业务价值放大的价值。

设计师,逐渐由美的传递者,丰富为兼顾美感和商业价值、提升用户体验的创造者。

由“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牵头完成的《互联网新兴设计人才白皮书》,关注的便是在数字化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之下,设计师角色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趋势和需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之美,各抒己见,设计之才,知而用之。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