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天杰
卷成博士 月薪三千
读了博士后,收入就一定高?
未必。
11月26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论坛上表示:
中国有40万博士,月收入3000多块,建议加到10万,每个月收入1万块,这样可以把博士真正培养成顶级人才,让他们安心进行研究,同时正常进行支付。
博士,高学历低收入问题,再次冲上热搜。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首先中央一直在努力提高博士们的待遇。
2017年一份名为《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下发。
这份文件明确,中央高校博士每年补贴提高到1.5万,地方高校博士生每年补贴提高到1.3万,每人平均每月多拿250元。
国家层面的努力再大,平摊到每一个具体的博士身上,也就变得差强人意了。
网上经常能看到博士生或者高校青年教师吐槽。
2022年3月,深圳大学一位名叫陈星群的老师,在学校网站发帖,说自己每个月发工资两三千,经济困难连网费都付不起,希望学校支援。
这位老师说自己在三年考核时被评为基本合格,学校要扣除八万多块钱。
这就导致2022年以来实发工资分别为一月2964.85元、二月3225.04元、三月1038.43元,办不起网络,买不起流量包。
这就很尴尬,疫情期间大学生经常需要上网课,陈星群老师都快没办法正常授课了。
根据深圳大学官方显示,陈星群老师2015年起担任哲学系见习讲师,同年取得北大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
他任教的课程有《逻辑学》、《逻辑入门》、《逻辑与辩论》、《当代美国哲学》、《西方文化概论》、《文史哲通论》。
这显然是一位专业比较冷门、收入不太高的文科博士,在毕业留校工作数年后面临的困境。
毕竟博士和博士之间的收入与职位差距,分化极大。
尤其是博士毕业后,工作性质与行业决定了收入的起点与上限。
媒体此前曾经报道过一位博士快递员谭超,他在2015年考上吉林延边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谭超在考研、考博期间送了8年快递,白天送件晚上苦读,还自创一种快递编号法,将效率提升了两倍,一年送出去80万个快递,年收入30万。
(来源:腾讯新闻)
博士学历与专业知识如果不用到科研、商业中去,那只能是自己身上的一个标签。
众所周知华为在2019年发起了天才少年项目。
入选项目的很多候选人都有博士学历,年薪分为三档。
最高档为182万元-201万元;第二档为140.5万元-156.5万元;第三档为89.6万元-100.8万元。
绝对称得上是知识改变命运。
这群天才少年少女进入华为后,分布于各个业务线,参与解决企业的难题。
2022年,媒体报道有4位博士生,加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包括复旦大学的博士林田、西安交大的博士贾鹏和孙飞扬、南京大学的博士金熠波。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在读博士达到50.95万人,早就突破了40万。
博士在读,心态上可能还是学生,却需要面对和处理大量进入社会后才有的压力。
补贴不够生活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家庭、科研与上升通道等额外压力。
苦熬多年,还不一定有结果。
很多博士后月入3000,累死累活给导师教授打工,等拿到学位毕业后发现竟然无处可去,薪资上限六七千,那才是最无奈的。
知识变现 天差地别
尽管网上每年都会热议研究生、博士生的补贴,但翻一翻研究生、博士生的毕业收入,以及各种回答,会发现并不低。
2019到2020届毕业生薪酬学历排名数据显示,各学历毕业生薪酬普遍上涨,博士毕业生岗位薪酬增长最显著。
2020届博士平均薪资18364元,远大于本硕之间的薪酬差距,高学历确实能带来普遍意义上的更高薪资。
2020届博士薪酬排名最高三个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和杭州,薪资高达25635元、22483元、21223元一个月。
从大学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博士年薪普遍在10万到15万不等。
四川大学数据显示,2020届博士毕业生月均收入为12876.49元、硕士毕业生月均收入为8259.76元。
武汉大学2020届硕士研究生的月均收入为8998.91元,博士研究生的月均收入为10565.22元。
南京大学2020届被调查毕业生中,博士毕业生薪酬均值为18.7万元/年,中位数为15.8万元/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届毕业生月均收入为6579.60元,博士毕业生月均收入8955.53元。
2021年6月,北京大学成立了一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研。
它们给出的数据,更贴近实际一些。
调查结果显示,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月薪平均数分别为3910元、5825元、10113元和14823元。中位数分别为3500元、5000元、9000元和15000元。
(招聘学历要求变高 来源:张雪峰老师微博)
尽管大部分博士毕业的学生年龄在30岁以上,但从薪资上来讲还是超越了大部分本科生,也算是对“高龄就业”的一种补偿。
疫情三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和意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核心就一点:求稳。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寻求考研、公务员等稳定职位。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研究生招生考试共有457万人报考,同比增加80万人,再次创下新高。
同时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高达212.3万,首破200万。
毕业之后三年内的收入水平,不能代表博士学历的含金量,也不是未来职业发展的上限。
无论本科、硕士还是博士,即使进入职场,也需要不断探索自己的兴趣,拓展边界。
2021年一位博士的论文致谢,刷爆全网。
作者自述了20多年艰苦求学经历,小时候煤油灯下读书,进入大学将计算机作为其一生的事业与希望,中间经历多位亲人离世,最后来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读博。
(来源:知乎、微博)
寥寥几句,写明了求学的艰辛不易,更体现出坚定的信念。
他自己总结说:
读书二十二载,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热搜甚至引起了中科院的注意,披露了这篇文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
黄博士毕业后前往腾讯就职,在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继续在道路上前进。
从放牛娃到大厂研究员,有网友说,这不是求学,是在时代夹缝中求生。
也有人用李密《陈情表》中的一句话来形容黄博士少年时的处境: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上书谏言时已经44岁,相比之下黄博士是幸运的。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回顾自己到目前为止的人生,一方面,遗憾于前面二十几年,确实过得挺恼火的,错过了童年,也刻意选择忘记一些痛苦的经历。另一方面,现在我34岁了,看着通过自己努力,再加上一些幸运而拥有的一切,又觉得这个世界对我也不差。
普通人通过读书,一路读到博士毕业,然后尽量找一个与兴趣、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留校任教,已经算是阶级跃升了。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我们登上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
人一生中自己能决定的东西并不多,学习可以算是其中一个,我们经常羡慕别人手中的天选剧本。
其实没有太多的人的剧本值得羡慕,高学历不等于高工资,更不等于完美的人生。
既然登上了这个舞台,那就尽自己所能,演好接下来的每一幕。
不要留下什么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