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从班级垫底到名列前茅,从大凉山到大上海,从没接触过电脑到保送人工智能硕博连读,“95后”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杨孟平致力于家乡的“控辍保学”,用扶智助力扶贫,累计影响帮助2000多名学生。2022年,他入选团市委“新时代上海闪光青年”选树宣传活动名单。
火车开出上海,一路向西,高楼大厦逐渐被连绵高山代替,车过金沙江,杨孟平离家越来越近了。25岁的他是华东理工大学的博士生,老家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铅锌镇。以前回家,从成都下车后他还要倒两趟长途车,三天才能到家,如今交通方便起来,这趟归途被缩短到一天。
“不怕距离远,怕的是落后的观念根深蒂固。”杨孟平说,一年一年,通往城市的大马路修好了,但乡亲们心里的读书路还没完全修通,很多人仍觉得“读书无用”。杨孟平读初一时,班上有62个学生,到毕业前只剩下40多个,有的同学现在已经有了三四个孩子。
每次回家,杨孟平最遗憾的就是听到又有人不读书了,有时听老同学感慨没有文化很难讨生活,他心里也不是滋味。于是,从上大学的第一个寒假开始,只要回家,杨孟平就会去劝学,他要告诉更多人“读书有用”,要坚持学业,才能走出大山。
路途再远,读书是前途
从会东县城到铅锌镇,有两小时汽车车程,从镇上再去杨孟平家的老宅,还要两小时。山路崎岖,曾经遍布铅锌矿。“上学路上,有的哥哥姐姐们会抱一块矿石,十几斤,能卖五十块钱,可以买很多东西。”读书要走远路,矿里却有近利,杨孟平看到,很多玩伴都把书包里的书拿出来,用书包来背矿,也就不再踏进校门。
“路途再远,读书是前途,矿再近,不能背一辈子。”杨孟平的父亲杨开金总这么讲。为了方便孩子读书,杨开金在2004年把家搬到了铅锌镇上,一家人租房子住,他们成了村里第一户搬出来的人家。虽然当时杨开金靠开长途货车养家,生活拮据,但他的孩子们的上学路程从单程2小时缩短为10分钟。
杨孟平不负期望,从铅锌镇大桥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昌市第一中学。读高中时,他痴迷打篮球,经常组队去打比赛,甚至会翘课几天,学校因此停了他的课,并通知了家长。杨开金得知后,从镇里借了车,开了五个小时赶到西昌,带着儿子去和老师说情。虽然父亲自始至终都没有骂过杨孟平一句,但他后来听母亲说,父亲当天晚上回家后一宿都没睡着。
虽然心疼父母,决心奋发苦读,但摆在杨孟平面前的,是全班54人,排43名的现状。“高三一年,我每天只睡4个小时,高考时我是全班第一。”2015年,杨孟平考入华东理工大学,第一次来到上海。还没来得及认识高楼林立的新世界,他又遇到了新困难——学计算机专业的他,在上大学前基本没接触过电脑,而很多同学都已经学过编程了。
“我上完课就去泡图书馆,不懂的多花时间总能搞懂。”大学里,杨孟平拿出了高三的认真劲儿,不仅每年拿奖学金,还被保送本校人工智能方向硕博连读研究生。读博后的他还是这样,“可能别人在睡觉我在读文章,别人打游戏我也在读文章,只有足够投入,才能对研究领域有更深的理解。”他长着一张圆圆的娃娃脸,很爱笑,说到这里,又挠着头笑了,“可能我的性格就是这样,笨鸟先飞。”
身体力行,反驳“读书无用”
杨孟平曾在暗光下打开书本,在泥泞中走向学校,读书让他这只小鸟得以飞向更广阔的天空。对和他一样出生在深山的孩子而言,努力学习,意味着距离走出大山、改变家庭和家乡的命运更近了一步。杨孟平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多少少改变乡亲们“读书无用”的观念。
大一寒假,他和中学母校取得联系,去给学弟学妹们做宣讲,和他们分享大学生活的点滴,以及自己在读书方面的经验。“如果总有人会成功,我那么努力,为什么不能是我?”杨孟平讲起自己高三“逆袭”的经历时,会反复提到“决心”二字,“我想用读书的决心,影响更多更小的孩子。”渐渐地,他成了家乡“控辍保学”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推广者。
小时候,有个在成都读书的哥哥带回来一袋牦牛肉。“我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肉干,过了十几年都忘不了。”具象的味道和口感,对那时的杨孟平来说意味着外面的世界,如今,他自己站在孩子们面前,就带回了“外面的世界”。
读高三的妹妹深受杨孟平影响,早已把学医当做高考追求;表弟早早辍学,换了几份工,在杨孟平的影响下,下决心学一门能在社会上立足的技术;听过杨孟平宣讲的高中学弟,立志考到上海,并为此不惜补习一年,最后成了他的大学学弟……在他的不懈努力和逐步影响下,更多人开始相信“读书有用”。
杨孟平姐姐杨孟美是会东中学的化学教师,现在学校的本科上线率正在逐年提高,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都非常努力,越来越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杨孟平在会东中学宣讲时说:“对我而言,从小到大,真是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在努力的过程中,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分享会后,一位高三的学生在明信片中写道,“To be better,I’m the best”,以此回应杨孟平说的“决心”。
从一到多,星火可燎原
从2019年暑假开始,杨孟平不再是一个人,他带领着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心灯”实践团队来到了大凉山最贫穷的五个县之一——昭觉县。12名本硕博成员带着无人机、智能脑控设备、VR一体机等设备,跨越2220公里,爬上2500多级的钢梯到达悬崖村,深入5个村庄、8所学校,开展以科技体验为主的夏令营活动,点亮孩子们心中的那盏灯。
知道他们带来了很多新鲜机器,孩子们充满期待,吵着闹着要看。杨孟平告诉他们,第二天早上8点准时开始,哪知道有的小孩子6点多就在那边等着了。”杨孟平对悬崖村的一个彝族小男孩印象深刻,这个孩子是当天最早到的,在其他孩子抢着玩这些新鲜机器的时候,他会问无人机起飞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用VR可以进行3D建模。
“他很好奇,戴上眼镜怎么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有很多同学是相关专业的,他们给这个孩子讲原理,还告诉他‘你也能做出这样的东西’,听到这些,他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又非常兴奋。”课后,这个孩子用力在纸条上写道“收获知识,收获科学!”
随着会东县“控辍保学”工作的持续开展,“杨孟平”们多了起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大桥中学原来的沙土操场被塑胶跑道代替,县里镇里,学校的建筑都整饬一新;听说有孩子辍学,周围邻居和亲戚会主动上门劝说;越来越多孩子走出大山,去到成都、北京、上海等地读书……
杨孟平收到的明信片里,“梦想”“决心”“努力”“谢谢”都是高频词。他曾带着问号回到家乡,去到从未去过的县,想知道家乡的孩子们需要些什么,怎样尽绵薄之力帮助他们,“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告诉了我答案,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让我感到我们做的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