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就是心头肉。平时哪怕是孩子蹭破皮,父母都得心疼好半天。要是听说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了,那还了得。父母既伤心又愤怒,恨不得冲上去给孩子出口气。
但孩子之间发生矛盾,父母务必理智对待。若是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不仅会让暴力升级,惹火上身,更会影响双方孩子的健康成长。
01.以牙还牙不可取
前段时间,南京的一位父亲得知儿子在幼儿园被同班同学戳伤,便怒气冲冲跑到对方家中讨说法。
期间,他情绪激动,甩了对方孩子一巴掌,导致孩子直接摔倒在地,还在冲突中,推倒了对方家中的老人,致老人腿部骨折。
事后,这位家长不仅遭受舆论批评,也将面临法律的惩罚。
家长心疼孩子,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时,家长若是反应过度情绪失控,只会让矛盾激化,进而引发更大的冲突。
正所谓,冤冤相“暴”何时了。当双方发生冲突时,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保持理智。更何况小孩子下手没有轻重,很难把握分寸。试想,若是孩子受了欺负,刚好手上有铅笔刀,他拿起这些工具反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家长要先冷静下来,先找学校来处理这件事,如果学校也处理不了,那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也是可以的,但以暴制暴,以牙还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失控。
02.责备孩子不可取
有些父母听到孩子玩具被抢了,或是受欺负了,第一时间就是斥责孩子。
“哭什么哭,有本事抢回来。”
“他打你,你就任由他打,就不会还手吗?”
“你连他都打不过?怎么这么没用”。
可能父母只是怒其不争,或者是调侃,但对孩子来说,却如同在伤口上撒盐,会认为被欺负是自己的错误,是自己“没用”。
有些孩子会因为陷入自责当中,为自己的胆小怯懦感到自卑,面对霸凌事件更加不敢发声。也有些孩子可能会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打赢了才能解决挨打问题”,选择用拳头来避免被伤害,进而让冲突愈发严重。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如果父母总是这样责骂孩子,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和依赖。孩子以后再受人欺负,宁愿自己默默承受,也不愿意告诉父母了。
03.安抚孩子是关键
有些父母认为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不足为奇,对孩子的抱怨不当回事。
“没关系,他不是故意的。”
“一个玩具有什么好抢的,你让给他就是了。”
“既然他已经道歉了,那你就原谅他吧。”
孩子受到欺负后,求助于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委屈被爸妈看见,希望得到爸妈的关心和呵护。
若是父母不仅不给孩子“撑腰”,还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只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并不能保护自己。
所以,当他愿意跟你讲述被欺负的情形时,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父母可以抱抱孩子,认真倾听,了解事情的经过,并轻声安慰他。
“他打到你这里了是不是,还疼吗?”
“不用怕,你现在很安全。”
“这不是你的错。”
“别担心,爸爸妈妈会跟你一起解决这个事情。”
让孩子从父母的关切中感受到被保护,心理得到慰藉,才能让孩子重新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
04.教孩子如何解决矛盾
父母平时要注重教孩子区分什么是打闹逗笑,什么是欺负,并引导孩子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比如借助绘本故事,告诉孩子如果玩具被抢了,或者当对方伤害了自己,一定要及时制止对方。可以用严肃警告的话语来震慑对方,让对方知道自己是不好惹的。
“你再推我,我就生气了!”
“你打到我了,很疼,你要跟我道歉!”
“你不能抢我的玩具,如果你不还我,我就告诉老师!”
如果对方仍不依不饶,那就及时求助老师,让老师来处理。
父母要鼓励孩子通过正确的渠道来处理矛盾,维护好自己的权利。就像被坏人欺负了,可以寻求警察的帮助,在学校受委屈了,也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同时,家长可以向老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必要时,请老师和学校出面进行协调,维护好孩子的权益。
有些孩子可能比较胆小,被威胁说“不准告诉老师和爸妈”,于是就忍气吞声了。父母要多加留意,告诉孩子如果受了委屈,就一定要第一时间求助家长和老师,因为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家长还可以与孩子做角色扮演游戏,模拟相关的情境,引导孩子逐步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当孩子遭遇冲突,一味地用“打”来反击,很可能会让孩子之间的小摩擦上升为两家人的“大矛盾”。作为父母,应该理性地看待孩子之间的摩擦,保护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矛盾激化,引发纠纷。更重要的是,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教会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引导孩子采取正当途径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