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到底有多么重要,是许多人没有想明白的一件事。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除了身心健康等不可以物质衡量的事情以外,投资对我们个人的生活,也许是从金钱角度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其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了上班拿工资。
但是,就我自己的观察,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和热情,可能百倍于他们的个人投资。人们白天在公司努力工作,晚上回家绞尽脑汁思考单位的业务和人事,却对自己的投资账户只投入很少的精力进行研究。
和上班族类似的,许多学生花大力气学会自己本专业的内容,却对投资的知识涉猎极少。殊不知,从一生的金钱角度来看,投资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一辈子的工资收入。
在计划经济时代,许多人的理想,是要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给工作。但是,在今天的商业社会,当绝大多数人都是和公司签了条款明确的劳动合同、双方都可以有条件解除合同时,当商业与金钱主导了绝大部分社会活动时,投资已经变成一件重要性远超工作的事情。
不同于曾经的把青春奉献给工作,今天的我们也许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投资。
首先,从时间跨度来看,现在大部分好一些的工作都需要至少本科学历、甚至研究生学历,因此人们只有从22岁、或者25岁开始,才能正式工作。但是,证券账户却是18岁就可以开设,基金账户更没有年龄限制。要知道,沃伦·巴菲特可是在12岁就买入了他人生的第一只股票。很显然,相对于工作生涯,投资生涯赢在了起跑线上。
而从终点线来说,投资更是大大的赢家。根据现在通行的退休制度,人们往往在55岁到60岁之间退休,部分退休返聘人员可以工作到65岁到70岁,偶尔只有老医生、老教授可以工作到80多岁。
但是,投资却是一件没有退休年龄的事:除非自己犯下压错杠杆、重仓买了破产公司的严重错误,否则没人能让你退休,活多久就可以干多久。
在202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上海市更达到84岁。而在美国,巴菲特、查理·芒格、沃尔特·施洛斯都工作到了90多岁:这可比普通的退休年龄晚了大概30年。
由此可见,从持续时间的角度来说,投资的重要性远胜于我们的工作。那么,从金钱回报的角度,投资的重要性又是如何呢?这里,让我们来做一个涵盖一生财务规划的模型。通过这个模型的简单计算,我们就可以发现,投资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工作。
一个模型看清投资重要性
让我们假设一个人,从22岁大学毕业开始工作,23岁当年扣除所有花费以后,净留存了10万元工资,以后每年留存的工资以4%的速度增长(为了简便起见,这里我们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所有数字都是当前价格数字)。
在64岁时,这个人退休了。让我们假设他以后每年能留存的退休工资,是退休前最后一年的1/3。通过简单计算,可以知道这个人在退休前最后一年,当年留存工资正好是50万元,因此之后每年的退休工资是17万元。在今天的社会中,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中上层白领的工资水平。
同时,在模型中,我们假设这个人活到85岁:近似于今天上海市的平均预期寿命。
现在,让我们来假设4种情形:1、根本不投资;2、以债券为主的投资,每年回报率3%;3、普通但是成功的股票投资,每年10%;4、巴菲特级别的成功投资,每年20%。用Excel表格做一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差异。
在分析每种情况之前,我要引入一个概念:当年财富净增加和当年留存工资的比值。简单来说,如果这一年总财富增加了30万元、当年工资则是20万元,那么这个比值就是1.5。
在这个测量口径中,比值为2是很重要的一个分水岭,因为2意味着当年财富增加中,正好有50%来自投资、50%来自工资。也就是说,对于个人财务而言,这时候的投资回报和工资回报,其重要性是完全相等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4种情况分别如何演进。
第一种情况,也就是完全不投资时,退休时(64岁)的财富总额是1,048万元,正好是一生工资的累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财富总额则是1,398万元: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加法。
第二种情况,也就是每年以3%的速度增加自己的财富(这也是绝大多数长期债券能够给予的回报),这个人的当年财富净增加比当年留存工资的值,会在63到64岁时达到2.0。
也就是说,以缓慢的、3%的速度增加财富,只有到了退休以前,来自投资的钱才会和来自工资的一样多。在64岁退休时,账户的总额会达到1732万元,并没有比第一种情况的1048万元多多少。
但是,在第三种情况,也就是10%的股票投资回报率下,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当年财富净增加和当年留存工资的比值,在32岁时首次超过2、达到2.1:这时候投资回报就开始超过工资,尽管工资也在以4%的速度增加(一直在享受升职加薪)。
在10%的投资回报下,到了57岁,以上的比值第一次超过10,达到10.6。也就是说,这一年的总财富增加中,只有1来自于工资、9.6来自于投资。到了85岁去世时,10%投资回报下的财富总数达到62,205万元,远超过不投资时的1398万元、或者投资债券时的3699万元。
而如果我们真能把投资做到第四种情况,也就是年化回报率达到20%,情况就会变得更加不同。由于巴菲特一生的复合增速大概就是20%,因此这也可以称作是一种“巴菲特式假设”。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22岁毕业、23岁开始攒钱的年轻人,只要到了27岁,他的当年财富净增加比当年留存工资的比值,就会达到2.0。也就是说,仅仅从27岁开始,这个人的投资所带来的财富,就开始超过他的本职工作所能带来的工资收入:尽管他也一直在职场取得升职加薪。
仅仅到了38岁,以上的比值就会第一次超过10、达到10.4。在54岁时,这个比值会超过100、达到105.3。而在退休时,这个人的财富总额会达到13.20亿元,是第一种情况下1048万元的100多倍。而在85岁去世时,财富总额更是会达到607.43亿元,是第一种情况的4346倍。
现在,你会明白巴菲特为什么这么有钱了吧?也许,你也还会明白,为什么巴菲特会在26岁的时候离开让人艳羡的华尔街,回到自己的老家做投资:因为以他的回报率,真的从那时候起,他就不怎么看得上打工能赚到的工资了。
为什么总觉得工作比投资重要
那么,为什么投资如此重要,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在投资上的精力投入却如此不足,甚至不如日常学习和工作的1%呢?想想看这个礼拜你上了多少节学校的课程、写了多少公司的材料,又看了几份上市公司和共同基金的年报,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会不断遇到金钱以外的刺激,来提醒我们“工作很重要”。而在投资中,却除了不会说话的钱,什么都没有。
在投资的生活中,我们能遇到的只有冰冷的数字和枯燥的报表。这里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加薪时同事的艳羡,没有年会上获奖时领导的鼓励,没有升职时来自亲人的夸奖,没有职业进步时来自社会的抬举。
这里有的,只是账户上的金钱。而在今天,这些金钱连金色的光芒都不会闪耀,它们只是一串枯燥的电子符号,仅此而已。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带来的感官刺激远胜于投资。人们被眼前的荣光所吸引,被日常琐事所羁绊,却忘记了几乎所有的工作都会在60多岁的时候离我们而去,投资却可以伴随我们一生,带来的金钱也远远多过工作。
于是,在那五光十色、充满了喜怒哀乐的日子里,人们忘记去衡量真正的财务回报,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给了工作。而那真正会带来更多回报的投资事业,却被我们冷落在一边:这也许是今天商业社会中最大的奇观。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
责编:张骞爻
校对:王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