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看到一个非常令人惋惜的消息,四川建院32岁博士王腾,阳性后,爱妻爱女心切,让妻女到另一个地方居住,独自一人居家隔离。
可不幸的是,他后来突然被发现已经死亡。分析原因可能是发生了高热惊厥,自己没办法自救,又没人在身边帮忙,耽误治疗而去世。
前阵子,广西一个10岁女孩萱萱,核酸弱阳性。第一天高烧39.5℃,吃了退烧药。第二天正常,第三天身体痛吃布洛芬止痛,第四天却突然出现惊厥,抽搐不止,打了120,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当时,有很多朋友特别关注孩子的高热惊厥问题,也有朋友说成人同样会高热惊厥,并没有引起过多的重视。
现在来看,成人的高热惊厥不能小觑,成人的身体反应不能被忽视。
除了高热惊厥外,由此,我还想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家人阳性后,你还会隔离他吗?
看到很多朋友发的动态,说家人得知自己阳性之后,都害怕传染,不敢去照顾他。有的是把其他家人全部接走,留他自己一人居家隔离。有的是把饭放在门口,不敢和他们见面。
一个家庭,有好几口人,保护其他家人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作为那个首先阳性的人,是弱势群体,身体和心理都在遭受折磨,如果隔离他,有没有想过他的感受呢?
儿子刚阳性的时候,老公曾提议说,让儿子在自己的房间里不要出来,吃饭送到门口,让他端进去吃,外面的房间只允许使用厕所。
我感觉这样对孩子太残忍,可能身体上的症状并不严重,但是因此可能会带来其他伤害,得不偿失。
被单独隔离的危害
出现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处理:
不同人出现的症状都不相同,有的仅仅是高烧,睡觉会感到很舒服。有的人可能有基础疾病,或者小时候有病根,会产生一些其他症状,比如高热惊厥。
出现高热惊厥时,可能会抽搐、呕吐,如果当时的姿势是面部朝上平躺,呕吐物会倒流到气管中。如果没有人在场,自己不能自救,异物不能被及时清理,堵塞气管,导致窒息。
如果有人在现场,可以帮忙侧身、清理呕吐物,防止异物堵塞气管导致窒息,避免意外发生。
造成心理伤害:
自己一个人居住,不能和别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身体难受的状态无法倾诉,情绪垃圾不能排泄出去,心情会变得糟糕。
如果是被家人主动要求隔离的,还有一种被家人孤立、抛弃的失落感,好像家人都特别自私,只在乎自己的生命安全,而不考虑他的安危。内心的这种不适感,也会让他对家庭、对人生产生怀疑。
各种因素影响下的不良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他的心理处于崩溃边缘,可能会延长病情,身体恢复更慢。
如果有人和他聊聊天,了解他的需求,帮他解决一些问题,他就有一种被关注的价值感。
生活上的凑合不能及时缓解身体的不适感
在感染初期,发烧那几天,头晕恶心,浑身没有力气,没有办法做饭,躺着是最舒服的姿势。但是一直忍着饥饿,身体缺少必要的营养,恢复速度也会变慢。
如果有家人在身旁,能够给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准备一些清爽解腻的水果,然后定时喊他起床吃饭。他吃上这些食物后,身体能量满满,才会更容易恢复。
被单独隔离意义不大
发现家人阳性后,往往如临大敌,把他看成瘟疫,怕影响家里其他人的身体健康。但是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隔离一个人,是很难隔离全部病毒的。
我们不能保证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是新鲜无毒,因为你已经和他呼吸过同样的空气。
当发现家人阳性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家人已经发病,有了发烧等症状。其实,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在好几天的时间内,频繁接触了大量的病毒。再隔离,只是稍微少一点而已。
但是,当身体出现诱因的时候,这些病毒已经足可以让我们发病了。发病都有一定潜伏期,就是从他阳性的那天开始,病毒已经藏在我们的身体内。只要我们的免疫力出现下降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症状。
像我们家的发病情况,儿子第一个阳性,在4天后,奶奶和妈妈陆续发烧。6天后,二宝开始发烧。感觉防护措施也做得很好,还是没有幸免。
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的物品表面都没有病毒,因为阳性的人数已经很庞大,病毒又很狡猾和隐蔽。
简单到外面每天吃的食物,可能买来的时候就带着病毒。经常听到超市的人说,卖牛肉的老板阳了,不能杀牛了。某个市场阳了很多,菜运不出来,菜价上涨了等等。他们只要稍微有所好转,就会回去干活,其实依然存在传染性。
所以,真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单独隔离,进行小隔离,做好消毒措施就很好了。
比如饭菜盛放到单独的盘子里,让他先吃饭。吃完饭,将他的餐盘先开水煮30分钟消毒,然后清洗晾干。在空气中喷洒消毒液消毒,桌面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收拾完之后,其他人再开始吃饭。如果觉得距离还是有问题,那就在客厅等其他地方吃饭,保持更远的距离。
他可以去的地方有卧室、餐厅和厕所, 活动范围稍微大一些,心情会舒畅一些。
写在最后:阳性之后,是身体和心理最脆弱的时候,更需要照顾和关注,我们可不要怕被传染而隔离他、疏远他、孤立他,狠心让他独自一人居家隔离,或者单独在一个房间内不管不问,还是陪着他,让他感受家人的温暖,尽早恢复吧。
我是@凝妈悟语
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
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
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