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贵阳学院党委书记吕保平在一场宣讲报告会上透露,接下来要把“升大更名”作为贵阳学院的重要实践。
其实,早在2020年,贵阳学院就将升格大学列为了学校“十四五”期间的重要目标,2021年,贵阳市教育局也明确提出,支持贵阳学院申办贵州数字科技大学。
只是长路漫漫,更名这条路并不好走。
但即便是可预见的漫长,还是有众多高校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趟征程。
在这个高等教育迈入“买方市场”的时代,更名,成为了高校摆脱现有困境的背水一战。
超40所高校,拟更名
贵阳学院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条更名路上,同行者众多。
今年10月,赤峰学院成立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在成立大会上提到,创建赤峰大学已经列入赤峰市“十四五”规划。
图 | 赤峰学院成立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推动学校发展
为了实现更名目标,赤峰学院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尔卫教授担任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希冀用专家这道良方治愈掣肘赤峰学院的疴疾。
同样在10月,祖国大地的另一头,昆明学院召开了更名大学工作推进会,会上,校长宣布更名大学工作通过了教育部“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答辩,正式进入省级工作程序。更名不再是“水中月”,成为了抬头就可拥入怀中的花。
蚌埠医学院则开始得更早一些。2019年底,安徽省政府就将蚌埠医学院更名为蚌埠医科大学的相关事项正式向教育部申报。今年10月12日,蚌埠医学院对现阶段的更名工作进行了总结,部署了接下来推进更名的时间节点和质量标准要求。3年时间,更名和这所学校相伴相生,已经融入了未来发展的骨血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少有43所高校将在更名这条路上步履不停。
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更名提升到学校发展的目标层次,以更名为契机,推动学校引擎加速。
校名,成为了事关尊严的战场。
孤注一掷的意义
校名,对一所高校意味着什么?
今年3月,在宁波市的网络民生服务平台上,有网友留言“强烈反对我市新型研究型大学命名为甬江理工大学”。
图 | 网友留言
之前,这所总投资460亿元的高校一直以东方理工大学的名字和这个世界say嗨。但在《宁波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中,这所肩负着宁波高教复兴希望的学校变成了甬江理工大学(暂名)。
图 | 《宁波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中的“甬江理工大学”
“甬江”还是“东方”,这两个字所承载的早已不是它们原始的意义。
校名,就如同姓名对一个人的意义,是它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证明。我们会因为一个好听的姓名对一个人产生好感,也会羞耻于自己略显土气的名字。
校名的意义就在这里,它在暗中早已给学校划定了层级。
大学要比学院层级高,带有“中国”“xx省”的字眼要比“xx市”的层级高,“理工”“科技”要比“农林”“纺织”层级高……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处于政府强势主导的模式,资源配置大多依赖于政府的分配。不同的层级往往意味着不同的教育资源,以经费来说,“985”“双一流”大多高于地方院校,同在浙江,2022年经费预算宁波大学比嘉兴学院整整高出14亿元。
图 | 2022年嘉兴学院经费预算为20.33亿元
有学者曾直言,正是国家政策法规直接诱导高校反复更名。更名,成为了高校逃离马太效应弱势一方,快速跨入更高层级的捷径。
毕竟,一个好的校名所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江苏工业学院在更名为常州大学的7年后,录取分数线跃居至一本线,院士这种国家顶尖人才也不再遥不可及;泸州医学院在更名西南医科大学后,和当地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泸州市每年投入1000万用于学校科研基金,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2%以上……
因此,即便更名有可能弱化自身特色、折损原有的品牌价值,甚至与学校的文化历史割裂,还是有众多高校下定决心孤注一掷,破釜沉舟。
让校名回归校名
种种原因下,高校的更名潮毫无退落之势,甚至愈演愈烈,出现了让人一声叹息的乱象。
今年7月,邵阳学院因为一则“花费1900多万引进23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哲学博士”的新闻被卷入舆论风暴,为了满足25%的博士比例,邵阳学院在“升格更大”的急迫中拐向了一条岔路。
这场闹剧最终以校党委书记被免职而告终,但总有余波在后。
25%的专任教师博士比例是高校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硬性条件,而硕士学位授予点又是升格大学的明确规定。
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教育部对“学院”和“大学”进行了层次分明的划分,在硬件设施、办学规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等方面都有着具体数据的规定。
在循规行为的驱动下,为了从“学院”升格为“大学”,高校只能将规定的条目划定任务表,通过改善自身办学条件,一个个打下完成的对勾。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要在“十四五”期间,学生规模达到并稳定在30000人左右,其中研究生规模力争达到1000人左右,基本具备新增专业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条件;
榆林学院表示将斥资6000万元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争取“十四五”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在升格大学的36个二级指标中,已有33个二级指标达标或超额完成;
图 | 榆林学院力争升格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则发力内培教师,在2016-2021年间,共有31位在职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同时还有33人在读博士,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从2015年的18.82%,上升到2021年的41.90%。
更多的高校摩拳擦掌,将2023年的新一轮硕士点申报视为救命稻草,未来的发展都浓缩在了更名这个时间节点。
所有人似乎都遗忘了,校名本身的意义。
“以功利为导向,高校的人文精神还剩下些什么呢?”
校名承载的是一所学校的人文精神,这正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正如“复旦”背后的“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蕴含着复兴中华的意蕴。
因此,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对于高校名称中使用地域字段、学科或行业字段、英文译名等提出了明确规范。
图 | 《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
其中明确了“不得冠以代表中国及世界的惯用字样和大区及大区变体字样”“不得冠以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农林、师范院校在合并、调整时,原则上继续保留农林、师范名称”等多项细则,试图为过热的更名降温。
也是在这一年,因为疫情,教育部强行按下了更名工作的暂停键,所有拟更名的高校都在提升中默默等待。
今年年底,更名工作可能重启。可以预见的未来,一批高校即将迎来自己的新名字,但更名之后呢?
校名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代号,为了名实相符,高校势必要走上一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毕竟我们很早就知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