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生病晕倒,孩子无动于衷,是白眼狼吗?

2022还剩最后一周,大家怎样了?我们一家阳康之后,陆续恢复了网课和生活,但还是感受到了疫情对生活的巨大影响。

不管怎样,都是回不去的三年。

前几天,妈妈们聊到一个新闻,江苏无锡一个90后妈妈阳了,病中的她还在坚持照顾三个孩子,就在孩子吃饭的时候,妈妈站在厨房的门边上却突然晕倒,视频中三个孩子看到妈妈晕倒后,竟然无动于衷。

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粉衣服的女孩儿也站到妈妈身边,仍然茫然无助得看着躺在地上的妈妈。

家里的监控摄像头将这一幕记录了下来,该女子将画面公布在网络上,并配文:“晕倒了,孩子懵了!”

视频没有后续,不知道后来怎样了。很多网友的留言倒是值得关注:称孩子们的举动太冷漠了,孩子没有感恩和共情力,孩子有错,父母的教育也出了问题,以后需要好好的引导。

另外一则新闻形成鲜明的对比,奶奶踩翻梯子双脚悬空,4岁小孙子用尽全力扶起梯子。

视频中,一位奶奶踩着木梯想去大门上取东西,但双手刚攀到门头,脚下的梯子却倒下了,整个身体悬在空中。无法自救的奶奶,只能双手死死扒住门头,大声呼救。一旁的小男孩立马冲到梯子前,奋力地想抬起梯子头部,虽然失败很多次,但是他没有放弃,使出浑身的力气把比自己高很多的梯子扶正,最终奶奶用脚勾住,顺利得救。

共情和感恩,其实和年龄无关。

世人都知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虽然都说父母之爱是最无私的,不求回报,但是我一直觉得“爱是相互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教育学著作《家长教育学》里面有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每一瞬间,你看到了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没有共情力,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共情力差的人,往往生活在一个“迟钝”的家庭和环境。

一个匮乏、冷漠、僵硬的成长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是天生不体会别人的感受,是被自己的环境“阉割”了。

也就是说,一个共情力强的人,往往在有爱叠加、细腻温暖、支持和谐的家庭。

哪里有天生共情,不过是天性敏感的人,被温暖有爱的环境疗愈了。

哪里有铁石心肠,不过是原本温柔的人,被环境中的贫瘠榨干了泪水。

共情力,本质上是“爱的代际传递”。爱的能力,会遗传,会持续遗传。恶性循环的爱,就会养成僵化的家庭,长出假面大人,养出假面孩子。

如果孩子天生自我中心,只关注自己,那他能体会他人的感受吗?其实孩子是具备这种能力的。孩子神经元的丰富程度是成人的1.5倍,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孩子所感受到、体验到的都是我们成人的数倍。从这个角度看,孩子应该也能天生就能够“理解”和“共情”。

如何培养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感恩教育≠感动教育,为孩子牺牲也不一定能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和家人的付出。不如帮助孩子理解逻辑,发展共情,榜样示范,在生活中积累感恩的体验!孩子,也可以成为暖宝宝。

共情力背后,不只是换位思考,高情商,是一个人能察觉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需要,尝试做出行动的基础。很多反社会、暴力罪犯都展现出“冷漠”和父母的纵容有很大关系。

真正的感恩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是表演,不是作秀。孩子的好品格不是培养出来的,是“种”出来的。父母靠情感绑架和情感勒索来获得“感恩教育”,是不可取的。

“我是为你好,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要好好爱妈妈…”这样的牺牲感不会让孩子感激涕零,只会让孩子以为“爱=条件”,更容易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不绑架,不感动,不勒索,不说教。

感恩教育不是感动教育,做好-----

1. 行动示范,做好榜样

2. 感激孩子,强化优点

3. 习惯分享,划定边界

4. 日常感恩,融入生活

先培养自己,再培养孩子。做一个感恩的人,感恩别人的付出,感恩孩子的成长,孩子也会自然浸润在感恩和快乐中。

我们家里有个习惯:谁把食物分给家庭成员吃的时候,我们都会说“谢谢”。大人说谢谢,于是小朋友之间也学着这样做,姐姐会把食物分给弟弟,每次拿东西的时候会拿三份来分享,弟弟也会谢谢姐姐。

在示范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是一种情感的双向流动,如果你不把周围的一切当作理所应当,而是心存感恩去领受和对待,孩子自然能感受到,也能学会在互动中感恩。

养孩子,其实是一次自我复盘

Children see,Children do. 孩子最好的课堂从来都不是学校,而是家长的言教、身教、心教和境教。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的土壤。

孩子的成长更多的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进行,比如模仿家长的行为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我们因为自己的情绪管理有问题,将内心崩溃的情绪肆意发泄在周围的事物身上,我们收获的是一个和我们失态时一样面目可憎的孩子。

比起说什么,父母做什么对孩子影响更大。

父母不是老师,不是保姆,是同学!是学习、生活、人生、成长路上的合伙人。

把目光从孩子,转回自己,你收获的是:更完整的自我,更成长型的人生,更和谐的亲子关系,更融洽的家庭氛围,孩子更好的榜样,和最好的自己,自己好了,孩子才能好。

你想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写在最后

我们需要跟孩子之间有这样一个共识:

我并不是完全“为了孩子”而生存,父母也不是单独为了“父母角色”而生存。

我们和孩子很相爱,关系很亲密,虽然孩子在年幼时依赖父母更多,父母似乎需要更多地在时间和精力上倾斜给养育,但是我们彼此成就,都有感恩彼此的充分的理由。

只靠情感绑架和情感勒索来获得“感恩教育”,是不可取的。教育的本质,还是父母自身价值观的传递,这种“文化DNA”比父母“刻意教育”来得更重要。

餐桌上的分享、家务的参与、平等的对话、亲密的交流、独立的解决问题,都是在告诉孩子一件事情——“我爱你,但是你是你,我是我。”

有边界,爱才有质量,亲情才能被感恩。毫无边界的奉献,喂养的是不自知不自觉不自立的白眼狼。

种子在什么样的土壤里长大,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爱满则溢,从来如此。

如果你累了,需要帮助,别忘了,孩子也是随时准备给你帮助的人。别把亲子关系,变成了单向付出,允许爱流动起来。

标签: 孩子 父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