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今年10岁了,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小姑娘长成了158cm的大姑娘......上次她离家出走,我心里就在想,如果她真丢了就好了......真丢了,我就不会每天崩溃到深夜!”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宝妈深夜写出的内心独白,养育女儿的艰难,一度令其崩溃。
这位宝妈家里两个孩子,老二还小,白天由老人照顾,晚上下班后再交还给她。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丈夫常年在外,所以教育两个孩子的重担,几乎全部落在了宝妈身上。
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宝妈在照顾大女儿时尽心尽力,辅导她写每一项作业、陪她上课、陪她练舞蹈、抱着她睡觉,宝妈自觉作为一名母亲很称职。
但她怎么都不会想到,女儿不仅丝毫没有体谅母亲的辛苦,反而“一身毛病”。
每天早晨,起床要叫10遍以上,穿衣服也要无数次的催促,就连刷牙都要宝妈耳提面命,女儿无休止的磨蹭,使宝妈每天早上都在仓促忙碌中度过。
最让宝妈无法忍受的,则是晚上母女俩真正的“大战”。
因为一个人要带两个孩子不容易,所以宝妈要求大女儿每天尽量在学校托管完成作业,但奈何女儿从来没有真正完成过,每次一写作业,不是要喝水,就是要吃饭,经常把厨房弄得一团糟,宝妈不得不在屁股后面跟着收拾,以至于作业要写到凌晨12点,宝妈睡眠时间常年只有5个多小时。
某次晚上女儿和爷爷吵架离家出走,当时宝妈正在上班,晚上7点多才从奶奶口中得到消息,已经找了好几个小时没找到。
而在找女儿的过程中,宝妈丝毫不觉得着急心慌,甚至希望女儿消失永远不要回来,因为她已经厌烦了这种日子,担心如果继续下去,迟早有一天自己会跳楼,所以希望结束这令她崩溃的生活……
说实话,尽管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这位宝妈确实多有不易,但很多时候家长之所以觉得疲惫,很可能问题并不在孩子的身上,而是自己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我们活着的终极目的,是成为自己。”
可悲的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干涉太多,管教太严,无形中使孩子产生了窒息感,爱变成了控制,家长反而因为自己的控制疲惫不堪,抱怨孩子不听话,对孩子越来越不满意。
家长越用力,孩子越差劲
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过类似经历:孩子总是磨磨蹭蹭,不得不一催再催,但结果呢?
家长越催孩子越磨蹭,就算最后忍不住大动肝火,下次孩子依旧我行我素,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就在于家长过度地指手画脚,使孩子失去了试错的机会,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依赖。
就拿上面那位宝妈来说,另一位宝妈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方法:
以前她女儿也是懒、脏乱、拖延、不写作业,崩溃无数次之后,这位宝妈彻底放飞自我,“只做半工”,让时间治愈一切。
结果,现在女儿做事井井有条,作业第一个交从不拖延,亲子感情还特好,彻底改掉了之前的毛病。
事实上,如果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付出十二分力,不仅很难有十二分的收获,反而会因为“用力过猛”,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付出与收获远远不成正比,家长越用力,孩子越差劲,最后出现“双输”的局面,亲子关系也产生裂痕。
教育孩子要“适可而止”
很多被管教太多的孩子都有窒息感,这并非夸大其词。
国外有心理学家曾做实验,他让一名被家长管教严苛的孩子用画画来表达自身感受,结果孩子画的正是“一双手扼住了自己的喉咙”,画面令人触目惊心。
常常有家长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一切,几乎事事以孩子为中心,最后却换不回孩子的感恩,养了一个“白眼狼”。
但我们不妨想一想,这种充满窒息感的爱,真是孩子所需要的吗?
有人说:“父母永远在等孩子的感恩,而孩子却在等父母道歉。”
家长把孩子管得透不过气,只会使孩子充满反感,乃至于产生叛逆心理,父母管得越严,孩子反抗得越激烈。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懂得“适可而止”,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长节奏慢慢来,很多时候催促不仅难以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亲子矛盾,产生更多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结语:
纪伯伦曾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希望大家都能把握好管教孩子的“度”,千万别用力过猛,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而非束缚。
今日话题:你对这位宝妈的遭遇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