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个分享,一位复旦大学硕士毕业的程序员被裁了。
这位网友带着大大的疑惑向朋友倾诉“我从没想过,被裁的人会是我。”朋友听到也是纳闷:对啊,怎么会是他呢?有名校护体,有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经历背书,代码写的又一骑绝尘。上班不浑水摸鱼,下班钻研技术,还运营着自己的技术博客。
其实,学校里的评价体系相对单纯,如果学习好甚至能得到一路保送。但是到了社会,被选择和选择永远是个混沌问题。被裁多半是万般皆看雇主,也是半点不由己。
被裁=我不行?别PUA自己上瘾
大多数人被裁,内心都会奏响五部曲,像极了库伯勒·罗斯提出的临终心理:
否认:不可能,不是我,会不会弄错了?
愤怒:凭什么是我?这不公平!
讨价还价:还有留下来的余地吗?我不能失去这份工作!
接受:着手谈判索要赔偿金,开始投简历。
抑郁:是不是我真的不行?我哪里不够好?被打上了裁印记,我会不会找不到工作?
心理活动能停留在第四部的人,往往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光速拿了钱就走与前公司断舍离,应了宁嫔的那句话“你的福气,在后头呢”,把裁员变成跳槽加薪。
可想不开的人,就开始自怨自艾,自我怀疑。其实,找雇主就像是离婚,多数时候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离一次没什么不光彩的,这个结果可以是你提,也可以是他提。
就算你被拒绝,也只是因为不合适了,需要重新匹配。
即便被裁也要高唱着“分手快乐,祝我找到更好的。”去找能赚钱的下家。
公司裁员的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样
1. 当鹤立鸡群,鹤可能会被驱逐
“乌鸦的世界里,天鹅是有罪的。”对于能力特别强或者个性特别强的人来说,成就你的因素,可能也是你被排斥的答案。
公司运转需要的是组合一套高效运转的齿轮,能力强或个性强的人就像是一个巨型齿轮,放在巨型航母上是好东西。但是放在家用电器上,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为了减少损失,很多老板宁肯放弃那个巨型齿轮,也不会放弃已有的系统。因为放弃那个最强的人至少可以运转,但是让整个团队去匹配那个人,团队会瘫痪。
2. 立功者困局,要怪就怪你太贵
雾满拦江在《职场动物进化手册》一书中出了一道题:
甲员工老实听话但一放松管理就偷懒,工作不指派到头上决计不主动,叫苦时间永远比干活的时间多;乙员工聪明机灵会来事,得到领导夸奖最多,刚搞定两个大单,为公司创收8万;丙勤奋耐劳,任劳任怨,对公司有着苦劳创收6万;丁心思活络中层领导,正在全力推动了一个大项目,有望拿下60万的订单。如果公司因为经营状况不佳,需要裁员,你第一个会裁掉谁?
答案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首当其冲要裁的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丁。
丁的过错就在于他给公司弄来了一宗大单,公司需要支付给他大笔提成,因此他的用人成本很高。
在结构性裁员的时候,削减成本是公司考量的首要因素。而且从客户角度来说,他要合作的是平台而非个人,裁掉丁,资源还是在公司手里。最后从丁的角度来说,搞定大单拿下业绩,自持有了砝码,未来一段时间势必会仗着功劳,占着辛劳,甚至想着在功劳簿上躺上一阵。
有些时候有些公司和员工只可以同甘并不能共苦,功劳太盛也会是种过错。
3. 踢小白出局,把痛感降至最低
某教育机构裁员时,裁掉一个工作3年的员工(平均月薪12000元),按照N+1方案,一个这样的员工离职时账面上就要蒸发48000。
然而,裁掉一个试用期的新人,因为工作时间未满半年,月薪只有4000元,累积赔偿金额万元以内。从技术成熟度上来说,公司也是及时止损。加上大多数公司开始裁员会避开用人高峰。
这也是很多公司一边裁员一边招人的公开秘密。
如果是应届生求职需要提前背调面试公司有没有裁员史,以及有没有一刀切拿应届生下手的前科。
如果有谨慎入职,以免入职之后还没挣出来一年的房租,就丢了应届生的2年择业期,影响以后的多种就业选择。
每当裁员潮来袭时,裁员名单上的名字总有那么几位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的是他能力那么强怎么会被裁?他平常那么敬业认真怎么会被裁?情理之中的是每次裁员动最多的往往是相对较贵甚至立下汗马功劳的中层或刚入职没能通过实习期的新人。
能力的强弱从来不是裁与不被裁的绝对标准,即便被裁了,也不代表公司否定了你的能力。
裁员潮下,只有立场,没有个人。公司的立场是节省人力成本,顺利度过危机;个人的立场是保证薪资稳中有进,可以养家糊口。
假如你真的被裁,也不要耿耿于怀,往前走不纠结才能度过危机!
作者 | 桃之窈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