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并对新征程上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更高层次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文化提供的深厚支撑。实现文化自信自强,表征之一就是社会文明程度与精神面貌的全面提升。“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从通俗性、普适性的层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要求。
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实现发展的根本手段,是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基本途径。劳动光荣、懒惰可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准则。
然而,社会上依然存在对劳动的误读。比如,将劳动划归为简单重复的事务,或者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甚至不以劳动作为为人立世之本,从而导致劳动者的存在感、成就感和社会地位偏低。
事实上,由于分工的不断发展和细化,劳动体现为不同形式和多种样态。无论动手还是动脑,无论流汗还是烧脑,只要有益于人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都是可贵的劳动。
新时代,要大力弘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积极营造重视劳动、关爱劳动者的良好社会氛围。
弘扬奋斗精神——
奋斗是一种积极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人们干事创业、实现理想所必备的宝贵品格。奋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儿女的鲜明底色,更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环顾社会,人们对奋斗存在两种认识偏差:一则表现为“内卷式”竞争,二则表现为消极懈怠。实践反复证明,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新时代,我们必须正确、理性地审视奋斗,进一步弘扬正向、积极的奋斗精神,倡导形成有序、适度、合理的奋斗格局,在风雨中收获成长、在砥砺中走向成熟,接续奋斗、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弘扬奉献精神——
奉献是共产党人的本色。从“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到“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谷文昌……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点燃生命之火,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奉献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在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一种突破性、拔高性、鼓励性的言行实践。奉献不是一时的,而是需要终身坚守的;奉献不仅体现在惊天动地的伟业中,也体现在一件件小事中、一次次担当里。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离不开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奉献者。新时代,既要进一步弘扬奉献精神、鼓励奉献行为、培育奉献风气,更要形成一种系统化、制度化的规范体系,真正让奉献在党员干部的心中扎根发芽。
弘扬创造精神——
唯善于创新者进,唯勇于创造者强。中华民族历来富于创造精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世界文明“领跑者”的地位。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列举由中国传到欧洲等地的近30项重要发明,并得出结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民族。这种富于创造精神的历史禀赋,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与强大的修复能力。
可是,中国在近代为何落后于世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被当时的环境和制度所束缚、所压抑,导致民族创造能力不断萎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找到了弘扬创造精神的正确道路。
简单归纳起来,这条道路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坚决破除束缚创新创造力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国家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
新征程上,唯有积极改革创新、推动实践创造,使蕴藏于亿万人民群众之间的创造活力得以充分涌流,才能承载时代之盛、把握发展之基、开辟未来之路。
弘扬勤俭节约精神——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当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益强烈。但越是在享有幸福生活的时候,越需要强调勤俭节约的品质,越需要对照、警醒和反思。
当年,美国记者斯诺看到彭德怀穿着用降落伞改成的背心、林伯渠戴着断了腿用绳子系上的眼镜,称赞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延安窑洞里的“兴国之光”,折射出共产党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政治品格和思想境界。
一个政党要想长期执政、一个国家要想持续发展,任何时候都要有“过紧日子”的自觉。前进道路上,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深刻警示,坚持勤字当头、俭字打底,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不断铸就事业发展新辉煌。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穆鹏程 高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