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THECAPITAL
VC搞KPI,靠谱吗?
本文4290字,约6分钟
作者 | 阿布 编辑 | 吾人
来源 |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
企业搞KPI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但是当这种考核制度照搬到VC身上时,一些奇怪投资标的开始出现。
“我们搞赛马机制,好几队人马一起看同一个大方向。”刘贤华是华东一家人民币机构的投资经理,“同一家机构的不同团队抢一个项目的情况,时有发生,项目方觉得摸不着头脑,我们内部也会拍桌子打架。”
“闹到最后,变成了内部争一个项目。”刘贤华告诉融中财经记者。
同一家机构的投资人在内部抢项目,这一现象在VC机构中并非个案。
要追根溯源,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来自于内部的考核机制——赛马。通过这种良性竞争模式,投资机构希望能投资到更头部的项目。
但从结果看,为了满足老板们的各种要求——团队看项目数量、推项目数量、上会数量。导致团队之间疯狂推项目。压力之下,投资开始变形。
过去,程序员们逃离不了的KPI,如今也让投资经理们压力不小。
事实上,绝大多数基金都会在年底就设定好次年的投资KPI,为了加强所谓的团队“狼性”。不少机构合伙人也会要求投资人更主动的进攻。
一些三线机构拿不到项目,合伙人要求投资经理去蹲点,这种事非常正常。该机构合伙人看来,“这不是应该的吗?”“你这都做不到吗?”“那别干了!”
业绩竞争正在从外部蔓延至内部。
01
“赛马机制
让我合理怀疑合伙人是不是有病!”
机构老大们的焦虑,正在加剧。
这导致了他们决定,在内部搞出创新。“最近一年常常在开会的时候听到老板提狼性文化!”赵天所在的美元基金以“消费+科技”为投资方向。最近一年,老板常常鼓励大家更“激进一点”,赵天吐槽,“关键又没钱,还要求谨慎出手,那我们能怎么狼啊?”
根据融中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新基金数量超过7800支,超出去年41.8%,但这其中,大额募资金额占比较低,大多数机构募集的基金规模越来越小。市场上,能募到50亿以上的机构,不超过10家。
头部基金募资都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二三线机构更是举步维艰。“从2021年底,我们就开始准备募资,先定了某个地方引导基金,规模不大,只有1亿。但是社会面募集时,原来答应出资的产业资本临时不投了,导致我们非常被动。”赵天表示。“政府引导基金又是最后出资,如果完不成社会面募资,那新基金就泡汤了。”
“目前,我们手上的资金比较有限,所以在项目上会的时候就非常谨慎,更多时候,项目刚推到内部就被否了。但老板似乎不满意,还觉得我们节奏有问题。总说我们不够积极,看项目不够。天天说‘别人家怎样怎样’,最有意思的是,我们整个投资团队才8个人,总跟别人家80个投资经理的团队规模比!”
“我们推了项目,几乎大多数都被否了。2022年,整体投资思路就是谨慎。”
2022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经过了前两年的低迷,又走到新的低谷。尤其是美元基金,因为一连串的地缘政治问题,收缩的退出渠道使得投资决策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美元投资下降近7成。
“一些头部项目,我们甚至见不到创始人的面。之前还有一次,我在项目门口和他们一个销售负责人聊了15分钟就被打法走了。”赵天生气的回忆,“但是老板认为,是我功课没有做到位,拜托了,人家不缺钱!根本不需要我们这种三流机构。”
更主动、更狼性的要求之外,一些VC内部也在推行赛马机制。
“一个赛道配有两个团队,宣传上号称是抓住地域投资的毛细血管,但内部就是鼓励竞争。”一位不愿意署名的投资人介绍。“看上去是好事,但是好项目是有限的。”
上述投资人介绍,组内的投资人通过不同渠道,接触到一个项目,但是每个组都不会放弃这个项目。“说实话,有些时候项目质地并不是特别好,但是大家会考虑,如果我不投,别人投了,项目发展超预期怎么办?”
这样的想法,让团队不得不放弃自身的投资准则,以达到老板要求的KPI为准,去推动项目、保护自己的项目。
如果两个团队同时争抢一个项目怎么样?
“那就会打到合伙人级别。”该投资人直言,“但最搞笑的是,不同的组的投资人负责的合伙人也不同,导致合伙人层面再一次争抢,最后打到大老板面前,大老板再协调一下各个部门的利益。”
“我们的怀疑老板脑子是不是有病,这种赛马内部打架之外,外部让项目对我们机构的印象也不好,觉得我们不专业,不知道老板怎么想的。”
事实上,赛马机制的来源,最初是为了调动团队的战斗力。吕莉莉是一名猎头,她直言,“内部搞赛马机制,初衷是为了提高团队积极性。本意是让团队把控项目的标准更加严格,但是在巨大的投资压力和内部竞争压力下,导致这一初衷逐渐变形。”
02
还没看到carry
但是末位淘汰制先来了
一般而言,投资机构的KPI都是保密的。
大多数机构在前一年的年底就会把次年的KPI制定好。对于基层的投资人而言,多数机构会要求看项目的数量,或者投出项目数量。
但一个问题是,如果看了很多项目,但没有过会的怎么样?
“那就是说明你推的项目有问题呗。” 刘贤华坦率的说。
投资人从进入一家机构开始,就开启了一轮排位赛。职级的上涨,大多数都有规章制度,比如,从投资助理、投资经理,再到投资总监,每一级投出多少个项目都有要求。“如果投不出来,就没法升级。”
很多国内老牌VC/PE,内部等级森严、论资排辈、晋升机制僵化。很多时候,从VP到合伙人,除了要干满一定年份还要寄希望于下一期基金募资情况。一些战绩卓越的中青年投资人也很难突破晋升瓶颈。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VC行业分化出了VC2.0....
原因,正是来自于这种打怪一般的准则,让投资人压力巨大。
“真的非常焦虑,很多项目都退不出去。”于昕是一家上海人民币机构的投资总监。他已经入职该机构多年,主投领域是企业服务方向。“一个项目投出去5、6年都没有什么动静,我自己很着急。”
这样的情况不少。
同一家机构的另一位负责大交通赛道的投资人也诉说了相同的话。“哎呀,我的业绩不如于昕,我这个项目周期更长了,而且最近两年,说实话,汽车芯片的一些项目几乎是毫无进展。很多报道把新能源赛道吹上了天,但从整体情况看,今年一整,项目进展都是不如预期的。”
一些机构内部,创始人对于项目进展不如预期是有预判的,比如因为疫情影响,或者由于政策因素导致的项目进展慢,在机构内部是被允许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投资人就没有压力。
人与人的竞争,以及对项目的预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carry和奖金。
投资机构内部对于投资人的打分,一边会通过各项考核,然后乘以系数,最终确定年终奖金。职级越低的投资人,系数也就越低。也就是说,分钱的时候,都是从上之下的分配。干的成绩不好,奖金拿不到就算了,关键carry也看不到。
如果是早期基金,项目必须再退出之后,投资人才能拿到carry,但期间如果离职,这笔钱能拿到的人非常少。
对于那些拿到天价carry的神话,也仅仅被投资人们奉为神话而已。“听过,但谁都没见过。”
如今,更多的考核标准,也在让基层的投资人们“压力山大”。
已经有机构开始施行末位淘汰了!
据一位投资经理透露,该机构制定了考核标准,通过多维度的评审,如看项目、投项目、出研报一一打分,最后选出末位投资人进行淘汰。
互联网圈有个不成文规则——35岁以上还在基础岗,很容易成为被淘汰的对象。但是在投资行业,末位淘汰没有年龄限制。可能是适应不了节奏、刚迈入行业的应届毕业生们,也可能是驻扎行业多年,但熬不过周期的45岁投资总监。
03
投资人的欲望底线:
没人逃得过风口的诱惑
在更严格的KPI之下,机构的老板们为了避免投资经理乱推项目,也在想法设法设立防火墙。
强制要求投资团队跟投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过去,不少机构都以此为荣,这样一来,一定程度上说明投资人在选择项目时,是与LP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一些LP也会在合同里要求投资团队的跟投。
有了股权方面的绑定,一旦项目亏钱,不仅LP赔钱,跟投的投资经理,也需要承担一定损失。
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跟投的亏损,机构还会设定一些惩罚条款——一旦项目亏了,投资经理将面临小则几万,大则十余万的罚款。
这样一来,投资人不得不谨慎的对待项目,尤其是那些估值过高的项目。
近几年,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严重,几年前拿到高估值的超级明星项目,如今二级市场风口和风格一变化,导致独角兽变怪兽。
这类项目估值一旦推高,往往很难向下降。
但很少有投资机构能逃离风口的黄金诱惑。在投资世界,虽然有项目的标准,但说白了,投资还是一种对人性的考验。
虽然大家都在提“在人少的小镇投资”,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反而越是拥挤的赛道越热闹。过去,比特币流行的时候,不少投资人都蜂拥而至,虽然涨跌起伏较大,但对于投资人而言,似乎当大家都做了同一个决定,风险就会降低。
这一模式的最后变成了,投资机构抬轿子,把一家企业的估值推到最大。市场行情好,这家企业上市,各机构皆大欢喜。但市场情况不好,企业甚至无法上市,最后企业开始和投资人开会,降低估值,要不大家一起死。
“我见过太多这种事,投资机构几乎没有不妥协的。“一位天使投资人直言,”不妥协赔的更多。
一些风口赛道突然席卷而来,投资人到底看不看?对于投资而言,投错一个项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某一个赛道的错误预判。这绝对会使得机构的业绩大幅下降,LP也会挑战机构创始人预判行业和项目的能力。
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遗世而独立”一般清醒的进行独立思考。
过去也有不少曾经风光显赫的老牌基金,因为错失了一整个周期,或者押错了某个赛道而大厦将倾。
一些带着光环进入中国市场的投资机构,因政策、市场、规则的水土不服,在投资上逐渐发生偏差,加之核心团队动荡,如今已经搜索不到机构相关的消息。
最近一年,头部的某家美元VC也开始放下身段。过去,通过高估值抢到项目的优势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积极的宣传。
另一家同样顶级的美元VC,通过强有力的品牌建设,在转型募资人民币基金时,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但是随着一期人民币基金业绩逐渐浮出水面,不仅被人民币LP“讨伐”,更成了业内口诛笔伐的“笑谈”。
没有永远走在正确路上的机构,只有试图跟上趋势的投资掌舵人。但人的错误预判十有八九。
领头羊压力一大,KPI机制考核也更为严格,但这一举动也让内部的投资经理也走上“内卷”之路。
开始有更多人“出逃”投资行业。
过去,一家消费赛道的投资经理,转身到B站做了美妆区UP。另一边,她曾经的领导成靠短视频知识付费吸金千万。
但是从各家宣传口径上,团队人员似乎在去年都有所扩容,某美元基金在LP大会上宣布,去年,招聘了30余位新的员工入职,其中9位是投资岗。
“从我们体感看,大多数都是机构宣传而已,真正新增招聘的还是少数。”吕莉莉表示。“事实上,投资机构在宣传上或者自家PPT上加上招聘这一条主要是为了迎合LP的需求。”
创业者遇到困难,和投资经理们喝顿大酒,彻夜长谈,投资人们不仅是自己你提供方,也是“心灵鸡汤”。但投资人的压力,又能上哪说去?“换个平台,换个不那么变态的老板吧?”
打工人的心态都差不多。
(应受访者要求,刘贤华、赵天、吕莉莉、于昕为化名)
END
加读者群请关注融中财经并回复“入群”
· 融中热搜 ·
【专刊】达晨财智
|【专刊】歌斐资产
【专刊】诺亚控股
|【专刊】中科院科创投资联盟
· GP观察 ·
影谱科技
|云从科技|智行者|自嗨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