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宝宝”变皮肤杀手?冬季取暖警惕低温烫伤

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王晨曦

通讯员 贝兰 周宪

寒冷的冬天,暖宝宝、热水袋等各种取暖神器受到市民朋友的青睐,然而,一旦使用不当,这些取暖设备可能会成为“皮肤杀手”。1月2日,武汉市民刘女士因为贴暖宝宝时间过长,意外被烫伤到医院求诊。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皮肤科主任杨松提醒,近半个月以来,因为使用取暖用品被烫伤的就诊患者明显增多,市民朋友要注意安全使用。

使用暖宝宝超时,皮肤起了大水泡

家住武汉硚口区的刘女士介绍,1月1日晚她在小区附近的超市买了一包“暖宝宝”贴片,本着腿暖身体就暖的想法,睡觉前隔着秋裤把2片“暖宝宝”贴在小腿处,就直接睡了。第二天一早,刘女士感到腿部有一丝肿胀感,脱开秋裤一看,左小腿处泛红,还鼓起一个大大的水泡,用手一碰刺痛难忍,再一看“暖宝宝”的使用说明:建议使用时长5小时。刘女士赶紧来到家附近的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皮肤科,经该科室主任杨松诊断,刘女士为低温烫伤,诱因是使用“暖宝宝”时间过长。

刘女士腿部被烫出水泡

“低温还会引起烫伤?”刘女士非常诧异,“低温烫伤是指身体接触44至45℃的物体超过30分钟,造成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渐进性损害。由于不当热敷引发的低温烫伤是冬季高发问题。”杨松解释道。

杨松介绍,温度处于44至45℃之间,皮肤受伤程度与接触时间成正比,也就是说接触时间越长,皮肤烫伤的概率越大。接触44℃的热源6小时,容易导致皮肤出现不可逆性损伤;接触49℃的热源3分钟,可导致人体表皮损害,超过9分钟表皮就会坏死。

“暖宝宝、充好电的电暖宝,以及灌注开水的热水袋,即使隔着针织套,温度也在45℃以上,一般发热时间超过30分钟,就会不知不觉造成低温烫伤。”杨松进一步向刘女士说明低温烫伤的情况。

杨松主任看诊中

杨松提醒,低温烫伤和高温引起的烫伤不同,创面疼痛感不十分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疱、脱皮或发白的现象。因其面积不大,烫伤皮肤表面看上去不太严重,但创面深,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若处理不当,严重者可发生溃烂,长时间无法愈合。

在伤口涂抹酱油?这些土方不可取

那么,哪些人要特别注意低温烫伤?杨松表示有五类人群需要注意,一是老年人群:肢体感觉迟钝,容易出现低温烫伤;二是婴幼儿:表达能力欠佳,若监护人看管不周,也易导致烫伤;三是糖尿病患者:该类患者肢体远端血运较差,且大多数晚期患者往往有肢体远端感觉障碍,肢体比较麻木,也容易低温烫伤;四是活动不便的病人:比如脑梗塞、脑血栓,瘫痪在床的病人;五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杨松主任工作照

如果不慎发生了低温烫伤如何处理?杨松建议,可以采取用凉毛巾或用凉水冲刷烫伤处做降温处理;降温过后,使用碘伏消毒,以免伤口感染;适量涂抹烫伤膏,促进伤口的修复;若有感染,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患者在烫伤后听信偏方、土方处理烫伤伤口,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在患处涂抹酱油、醋、牙膏、润肤霜、植物油等土方法很不可取。”杨主任指出,这类方法极易造成创面感染,而且也不能自行挑破、挤压、撕除水疱,或用纸巾、纱布等擦拭创面,这样会造成更进一步损伤,加重病情,同时干扰医生对烫伤程度的判断。

避免低温烫伤,预防最重要。杨主任再次提醒,使用电热毯、热水袋温度不宜太高,也不要整夜使用,推荐使用可控温、控时的电热毯,热水袋注水三分之二左右,外面可以裹一层毛巾。使用暖宝宝时不宜直接接触皮肤,不宜长时间贴敷,切忌贴着暖宝宝睡觉。泡脚水温40℃为宜,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避免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泡脚,以免血液循环加快导致头晕不适。

(来源:极目新闻)

标签: 皮肤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