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2年末的一场大考——研究生统一招生初试考试的结束,很多人如释重负,长达一年的复习备考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但很多年轻人的情感状态,也随着这场大考发生了变化:考试结束后,有人在考场外与恋人相拥,庆祝“打完这一仗”;但也有人独自走出考场,在备战考研的过程中,他们和恋人分手了;还有人,则正在经历“考研后分手潮”。
考研圈里曾流传过很多和恋爱相关的名言:“考研别谈恋爱,恋爱别分手”,“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这些调侃语已逐渐成为网络热词。记者调查采访发现,考研不仅是年轻人学业的重要阶段,也正成为一些年轻人感情上面临的新考验:随着生活和学习场景的改变,恋人的心境悄然发生了变化。
01 分手后,考研成了TA们的“救生衣”
芋圆同学和前男友都是对方的初恋,但在2022年考研备考期,他们分手了。“从小学就喜欢上了,中间分手了几年,又在今年即将考研时和好了。”芋圆说,因为疫情,虽然都在同一个城市,但他们已经好几个月没见面了,“加上备考的压力和精力的分散,他最终在考研前的一个月以‘不喜欢了’为由跟我提了分手。”
刚分开时,芋圆几乎每天都以泪洗面,但又不敢放下学习,“经常在图书馆一边背书一边默默流泪。”芋圆依稀记得,男友曾信誓旦旦地说:“我不会在你考研时提分手,就算提,也至少等你考研结束的当天再说出来。”可男友还是违反了约定,甚至毫无征兆地提出了分手。
这件事给芋圆的打击很大,“他算是我心中‘白月光’般的存在,也可以理解为我的精神寄托,但从结果看来,唯一值得信任的人只有自己。”
分手后,芋圆开始坚信:“学习才是我的救生衣”,于是,她带着“一定要努力,我值得更好的生活”的信念,把悲愤转化为了动力。但她坦言,并不确定此次自己能否成功“上岸”,也不确定当下做的事究竟能对自己的人生起到多大的帮助,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己因此拥有了与浪头搏击的勇气。
芋圆的经历并非个案。高强度的学习,或成为亲密关系中的一道考题。很多人在考研阶段提前经历了人生与感情的抉择。
知乎上,一则名为“我想知道有多少大学情侣因为考研而分手?”的题目引发关注,一位网友的答案,道出很多考研人的情感困境:考研前,彼此习惯信息秒回、电话必接,习惯无微不至、每时每刻在一起,可考研备考时,沉浸在题海里的你可能 2个小时都不看一眼微信,甚至怕分心会直接锁屏;除了周一到周五,周末也要复习,可能你内心也想多陪陪 ta,可考研有那么大的复习量……于是,你们闹了矛盾,开始吵架。
即便是主动提出分手的人,也会备受煎熬。碎冰冰22岁,是一名日语老师,她参加了2021年考研。2021年8月,她同自己的前任提出分手,原因之一是自己考研期间想专心学习,“我前任不考研,可考研的精神压力让我在这份感情里逐渐失衡,变得暴躁易怒。”
分手带来的痛苦一直缠绕着碎冰冰,她尝试回家放松半个月,但每日以泪洗面。后来,她去看了心理医生,靠药物的作用才抑制了情绪。
临近考试前期,碎冰冰还想过要加回前任的微信,但又害怕对方发展了新恋情会影响自己考试,“备考期间难以释怀,甚至到考场上还会因为这段感情突然难过,好在我用自己努力备考的经历转移了注意力,顺利完成了考试。”
考试结束后,她用了4个月的时间放空自己,并在2022年夏天“走了出来”。“如果再次选择,我可能还是会分手。”虽然没有成功上岸,但碎冰冰觉得,这段珍贵的时间让她体会到,虽然失去了恋爱,但在别的地方还可以收获很多,比如通过了日语专八的考试。
02 失恋战线联盟:深夜情感互助的考研群
2022年秋天,备考进入白热化阶段,大风收到了女友的分手通知。
“我和她是高中认识的,没想到会谈这么久,身边的人本来不看好我们,但后来见我们一直在一起,也会很惊讶、很羡慕。”大风说,高考之后他到唐山上大学,女友去了上海读专科,“大一时我们还很好,就是正常情侣的异地恋;大二时为了见面,她飞唐山、我飞上海;但到了大三那年,我们的感情就变了。”
2022年,这对年轻情侣各自经历了人生上的考验:女友忙于专业实习以及专升本,大风决定考研,但也渐渐发现了女友身上的变化。
“她实习的地方,有一个男生经常追求她。他们有个小团体,经常一块出去玩,(女友)对我的态度也非常冷淡。”大风几次去上海想要挽回,但女友的态度,让他最终放弃了。
果然,女友专升本上岸后就和大风提出了分手。“其实早就有预感,她开学之前我就有防备,也做好了心理建设。但没想到她真说出来后,我的心理防线还是全线坍塌了。”大风说。
而这场情感意外,也直接影响了大风的备考状态。他很久都没能从失恋的情绪里走出来,“估计要二战(考研)了。”大风说。
为了缓解压力,大风建了一个考研分手群,在社交网络上讲述自己的经历,他找到了很多和他一样的人,微信群迅速成为失恋战线联盟,很多人都是在考研阶段被分手的,群人数瞬间涨到200人。
“考研分手群”,群如其名,同学们在群里分享两件事:考研和分手。每天深夜凌晨,突如其来的回忆杀,让“考研分手群”成为互帮互助的阵地。
“我在这考研‘压力山大’,她天天玩得不亦乐乎。”在收到女友的分手信后,MY还遭遇了被前女友拉黑微信、抖音等社交网络,但他还是想再争取一下。
一天,MY用未登录的抖音账号搜索前女友的抖音,看到前女友为一条“下段恋爱即将在2023年到来”的视频点了赞,他瞬间破防,“今天被她发的‘下一次恋爱’刺激到了。”MY一行一行地在群里打出了自己的心情:“当初是她提的分手,她可高兴了。我肯定比她先找到下一个。”
“本来是打算考完试和她复合,但……”紧张的备考期间,MY在QQ上给女友写了一篇小作文,想要做最后一次挽回的努力,“密密麻麻是我的自尊” 他说。
很快,群里有人开始支招:“你没有想过她发这个的时候已经想到会刺激你了吗?”另外一位盟友劝他,“你越放不下,她越不Care,有一天你翻篇了,她才不适应了。”群里的知心姐妹建议:“不要再发小作文。她知道并没有真的失去你,伸手就能拿回来,谁还会珍惜呢?清醒啊!兄弟姐妹们!”
考研期间遭遇分手,复习期间负重前行,这样的伤心故事,在“考研分手群” 里比比皆是,同学们慢慢在分享中参悟了一些道理:
“一回学校,整个寝室都是他给我买的东西,我也破防了。”
“状态好的时候恋爱就是锦上添花,一旦情感上发生了不好的情况,状态情绪冷静其实很难,嘴上说着不当回事儿,但是情绪一定会受影响,有起伏波动。”
“我发现考研人真的很容易在恋爱里处于被动状态。”一位女生的发言在群里获得了高票赞同,“开始备考之后,除了学习就只有基本的生活和最狭窄的社交,在对方眼中可能就是无趣的。每天也没有什么话题可聊,而且莫名其妙给了他很多的感情投入。而且人家会觉得不联系你也不用担忧你在干嘛、有没有认识新的人,不会患得患失,然后你就不那么重要了。这就好比去西天取经,经历了女儿国那一难。”
群友直呼,这些话太真实了。
03 情侣携手“上岸”后,他们选择和平分手
一年一度的考研,成为一些人的“情感心碎潮”。不仅是备考期间心碎的分手,上岸后也有一波“分手潮”。
2021年,星星和男朋友决定一起考研。为了避免异地,他们选择了同一城市的学校。考研期间,两人租用了同一间自习室,每天一起吃饭、自习,共同奋战备考。男友是理科生,英语及政治基础比较薄弱,星星就为对方搜集相关的考研资料,而对于星星来说,男友则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全面负责她的心理疏导工作。考研过程中,两人经常相互鼓励。
彼此陪伴着走过了最难的时刻,但待到两人考研“上岸”后,他们却决定在开学前的暑假分手,“我们算是和平分手,分手原因中,现实因素占据了主要成分——感觉爱意慢慢消磨,没办法克服后续生活的无聊与枯燥。”
回顾这段恋情,星星客观理智:“可以说整个考研从确定到最终‘上岸’,我们都在彼此身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对方的帮助和鼓励,都没办法克服过程中的困难。”同时,她也理智地看到两人情感的不足:“后期的相处过于平淡枯燥,也缺乏恋爱时应该有的惊喜与快乐,所以我们最后没有走到一起。”
没用几个月的时间,星星就走出来了。开学后,她认识了新同学、新朋友,并且已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
在社交网络上,“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已经成为热词——如果不去武断地进行道德评判,这一网络热词背后,已经说明考研的确不只是学业阶段的大考,更是感情的一次试炼。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有一门网红选修课《爱的艺术》,三位老师从社会学、文学、艺术的不同方向,帮助同学们理解爱情。面对大学生在考研阶段经历的爱情挫折,负责社会学方向的巫锐老师也有自己的观察:“这一显性现象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社会关系网的变化,而非直接进行道德评判。”
对话:人生关键时期,重要他者的变化
北青报:从您的观察来看,在备考和考研结束后经历分手,是普遍现象吗?
巫锐:在考研阶段经历分手,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少见。人是处在社会网络中的个体,也处于不断的社会化过程中,而在这一阶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则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考研和升学,都是人生中的重要时期。在每个关键时期,我们都会调动周围所有的资源协助我们完成挑战。在不同阶段,重要他者的出现和变化,可以说是比较自然的事情。
北青报:现在网上有一个说法,“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您怎么看待这样的网络流行语?
巫锐: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电影和文学会把“意中人”描绘得浪漫深刻,但社会学会希望把大家拉回到现实里看。“先斩意中人”的说法,带有很强的道德审判,而谁能成为你的意中人,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当一个人社会圈层变化了,意中人会发生变化。所以,在社会学的课堂上,我们会引导同学们避免做过多的道德审判,而是从社会结构角度去理解社会关系及其变化。
北青报:在您看来,今天的00后年轻人,他们在感情的选择中,展现出了哪些不同?
巫锐:我觉得00后的同学们会更有主见。因为他们对社会结构有自己的理解,选择也会更多元。比如有同学看到社会经济地位在发挥作用,会接受它的存在;也会有学生,在看清社会结构的影响之后,仍然在爱情的选择上有自己的坚持,并批判性看待社会结构对社会关系的影响,这都是很好的现象。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实习生 田璐瑶
统筹/林艳 张彬
(图为受访者供图、网络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