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斯坦福”?|湾区大学问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说,未来30年深大将为深圳建设中国“硅谷”发挥当年斯坦福大学的作用。

更早一些,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也提出,港科大可以带动香港建立完善的创科生态圈,正如斯坦福大学在硅谷担当的角色一样,填补创科环境现有的空隙。

粤港澳高校不约而同地对标斯坦福大学。与动辄数百年历史的老牌大学相比,斯坦福大学算是后起之秀,但因与世界科技中心“硅谷”的崛起相互依存、互相成就,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顶尖大学之一。

这几年,粤港澳大湾区正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粤港澳高校抢抓机遇、推动改革,而“斯坦福”也成了大学竞逐世界一流、服务地方发展的高频词。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为何频频对标斯坦福?谁又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斯坦福”?

这并非毛军发首次提及“斯坦福”。

“深大要像当年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硅谷的贡献一样,为深圳建设高科技园区作出应有贡献。”接棒深大校长4个月后,毛军发首次会见媒体时就说出这一观点。

凭什么?当然,深大有自己的底气——

40年前,深大诞生时实现当年建校、当年招生、当年开学,被视作“深圳速度”的象征之一。深大从此与深圳这座城市共生共荣,校园周边聚集数百家师生、校友创办的高科技创新公司,基本形成一个“深大创新创业生态圈”。

深圳大学粤海校区周边高楼林立,产业生态活跃。图片来源:深圳大学

“建立深大的初衷就是要支撑深圳高水平发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说,深大和斯坦福大学都位于高科技产业集聚的核心区域,是湾区高校系统的重要枢纽,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一流大学作为人才、创新高地,是决定一个区域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关键要素。

早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引发高等教育界的思考:大学有人才、有智力、有科技,如何成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

于是,一批高校开始行动,不断对标斯坦福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1991年创立后,迅速成长为被世界认可的亚洲一流大学。“作为香港科研的先驱,港科大可以担当领头羊角色,带动香港建立完善的创科生态圈,正如斯坦福大学在硅谷担当的角色一样,填补创科环境现有的空隙,推动基础研究转化成对社会具影响力的技术。”一个多月前的业界交流日上,叶玉如说。

香港科技大学校园。图片来源:学校官网

创办12年的南方科技大学,一年前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深圳是最具硅谷气质的城市,对标斯坦福,南科大的情怀与深圳经济社会建设高度相融。”南科大有关负责人在毕业典礼上透露,希望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敢于创业的学生。

新办大学加速崛起,也纷纷加入对标斯坦福的赛道。

2021年4月,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奠基,预计在202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正因松山湖周边的高新产业和大科学装置,以理工科为主的大湾区大学也被外界认为是打造“中国版斯坦福”。

2022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迎来首批学生。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说,5年后校园所在片区逐步建立创业生态链,南沙将显露出“硅谷”的模样。

如果南沙成为“硅谷”,那么港科大(广州)是谁?答案不言自明。

为什么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常常对标斯坦福大学?在申明浩看来,斯坦福大学是最近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引擎,助推硅谷引领世界创新产业前沿,自然引起各高校的瞩目。“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硅谷诞生,孵化了不少企业在全球分布创新链和产业链,二者相互配合形成的资源集聚堪称完美,是世界上想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地区、想凸显价值的大学都想对标的。”他说。

世界公认有三大湾区,分别是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

一流湾区有一流大学。一提起三大湾区,人们常常能对应联想起一批世界名校,比如纽约湾区的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旧金山湾区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京湾区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

一流大学是重要创新源,更是影响一个地区科技水平的风向标。

长期研究全球大学排行榜的广东高等教育协会副会长曾志嵘团队连续多年对四大湾区的一流大学进行比较,并连续五年发布了《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研究报告》。最新报告显示,四大湾区拥有世界前10的大学7所,世界前50的大学15所,世界前100的大学24所,世界前500的大学67所,都有强劲的高等教育竞争力。

仔细对比四大湾区入选大学可以发现,纽约湾区学校在数量和质量上领先优势明显;旧金山湾区上榜高校数量最少但整体实力较强;东京湾区入选大学数量多于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的全球创新指数表现强劲,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创新集群第二位,但大部分贡献来自于创新企业,高等院校的作用和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曾志嵘分析,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相比,一流大学数量不足、湾区内的高等教育生态不合理、大学与城市融合不够、大学创新与产业创新脱节等则是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主要短板,也是未来的主要拓展和提升空间。

大学的改革发展离不开时代,更离不开周边环境的肥沃“土壤”。在很多人心目中,粤港澳大湾区有成为“中国硅谷”的无限潜力。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优势、发展定位,粤港澳大湾区也最有潜力孕育“中国版斯坦福”。

斯坦福大学被认为是一所伟大的大学,在百余年办学历史中走出了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大学的精神》一书写道:“很难想象,50年前斯坦福还只是一所普通的地区性大学,年度预算只有今天的3%。”

斯坦福大学。图片来源:学校官网

斯坦福大学如何迅速崛起为一流大学?其改革发展的转折点还要从土地出租说起。

1951年,被称为“硅谷之父”的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特曼认为大学发展要紧扣地区经济发展,师生既要做学术研究,更要致力于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为此,他决定在校园创办工业园区,将校园土地租给当时的高科技公司使用,改变了学校的发展路径,并孵化了硅谷。

硅谷逐渐从一片荒地摇身变成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世界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的中心,走出惠普、英特尔、苹果、思科、谷歌、脸书等一批影响世界的科技巨头。旧金山湾区也成为科技之湾,经济更是持续繁荣发展。

“以大学为主导的创新驱动模式起核心作用。”申明浩说,斯坦福大学打造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机制,通过专门成立技术许可办公室、与企业共建实验室、鼓励师生创业实践、成立产业园和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重视科研创新,培养企业家精神,不断孵化初创企业。

大学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开放的创新源。毫无疑问,斯坦福大学的迅速崛起,为全球大学超常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借鉴模式。

一段创新创业佳话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为流传。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20多年前就看到了与香港一河之隔深圳的无限潜力,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产业配套完善。他到深圳创办了固高科技有限公司,还先后孵化出了大疆等知名科技公司。

2006年,李泽湘门下的研究生汪滔,借助深圳的产业分工和配套优势,也借助香港的创意和世界的连通,成功孵化了一家领先世界的“独角兽”企业——大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段佳话折射出粤港澳三地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和产业环境,优势各异,相互补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流世界湾区,大学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区域,拥有众多世界级产业集群,往往率先兴起新技术、新业态的应用,是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科学研究融合发展的天然试验田。”申明浩说。

大学一直在思考:如何结合粤港澳三地的高等教育优势,共同服务大湾区创新驱动?

几年前,深大党委书记李清泉有一个创见,提议建设“虚实结合”的湾区联合大学,以一定实体校园和运行机构为依托,跨区域、多校园、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打破三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体制壁垒。

湾区联合大学恰恰是畅通粤港澳三地高校创新要素的一次畅想。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高校意识到,产学研合作、服务创新发展是抓住“未来增长点”的制胜法宝。

“中大帮深圳办医科,深圳帮中大办工科”。作为广东高等教育的领头羊,中山大学早在2015年布局深圳校区,提速补齐短板:深圳校区与光明科学城比邻而居,办工科就是要摆脱工科相对较弱局面,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进而推动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教学楼。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首轮“双一流”建设规划中,中大到2030年主要可比办学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在主流大学排名居于世界排名前100左右。到本世纪中叶综合实力将达到国际一流前列,在主流大学排名进入世界前50。

不仅如此,更多的创新要素在粤港澳三地的大学之间流通——

暨南大学探索粤港澳共建联合实验室,聚焦生物医药、环境科学、脑神经科学、未来光子技术等前沿领域;深大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发起成立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整合优质资源,培养高层次双创人才;广东工业大学与香港岭南大学共建粤港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服务中心,以多种形式开展交流、培训和竞赛活动……

这些对标斯坦福大学的高校,能否成功“复制”经验?

“从发展土壤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与硅谷、旧金山湾区有不少相似之处。”申明浩说,粤港澳高校“冲一流”,可以借鉴斯坦福大学与硅谷之间的创新合作机制,根据自身定位和发展条件,吸收斯坦福大学的优良治学经验,推动校园人才、科研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确实如此,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也在积极响应政策需求、回应产业难题。

去年年底,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强调深化与内地创科合作、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科技大学提出要充分发挥大学优势,从全球招揽和培养更多创科人才,与国际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香港理工大学也提出,将推行“学系组合课程”,加入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创新及创业元素,推出首个“数字金融及投资学(荣誉)工商管理学士课程”,为提升香港金融科技竞争力培育人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澳门大学校园。图片来源:学校官网

“大学科研成果最终要走向市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直言。如此一来,澳门大学正瞄准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等新产业发展,积极与内地企业合作。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一些区域和大学在关注和研究硅谷模式,并在实践中进行借鉴和探索。但要注意的是,硅谷最早起源于斯坦福大学办学理念的变化,但硅谷的形成是由很多因素叠加,其中就包括区域高等教育生态的聚集效应,并非是一家斯坦福大学就把硅谷建起来了。”曾志嵘认为,在硅谷崛起的背后,尽管很多源头创新来自斯坦福大学以及聚集在旧金山湾区和硅谷的一批高水平大学,但这些想法的实现,还得到了众多工程技术大学的共同支撑。学习和借鉴硅谷,要全面了解清楚硅谷的高等教育生态和开放创新生态。

大学千姿百态,不可能千校一面。有专家提出不同观察角度,每一所大学成长的土壤不同,改革发展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依样画葫芦,更不能生硬移植。

“目前要复制‘斯坦福模式’有难度。”暨南大学教授胡刚直言,中西方历史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大学在设定目标时应更加实事求是,可以从学习、借鉴、模仿开始,逐步向做得好的大学靠拢,不能步子迈得太大而浮躁起来。

曾志嵘同样认为,不同大学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城市和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中,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使命,以及生态位、生长姿态和生长优势,都要在世界、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可能简单、完全地复制某一种模式,包括硅谷和斯坦福模式。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更加关注所在的独特区域特点,在借鉴世界其他湾区经验的同时,深度交流与合作,共同构筑中国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生态,将大学的人才链、学科专业链、科技创新链,与产业创新链、市场产品链和金融链有效融合,在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大学的作用和价值。

究竟谁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斯坦福”?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办学没有模板,大学也不可能复制,但每一所大学手中都有一把“金钥匙”:取世界一流之经验,扎根中国大地、遵循教育规律、深耕一线产业,才能办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对标“斯坦福”,也是思考和行动。

【记者】姚昱旸 吴少敏 马立敏

【作者】 姚昱旸;吴少敏;马立敏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