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美读小学,我看见了国外家长鸡娃从来不说的另一面

说起国外家长鸡娃猛,镜头总会对准华裔、印裔、犹太裔这些少数族裔家长。其他家长似乎都在佛系养娃、在崇尚快乐教育的道路上狂奔。

确实,当我们看到国外的家长,都不知道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是谁。

不知道孩子最喜欢的学科,甚至不清楚孩子上几年级时。

谁都不会相信,这些家长是对孩子的功课很上心的吧!

曾经,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认为国外的家长都是快乐教育的无条件支持者,鸡娃什么的只存在于华裔圈里。

但在美国这些年,当我真实地深入接触了一些来自美国本土、土耳其、印尼、越南等五大洲四大洋的非华裔家长们,才发现:

在鸡娃这件事上,“狠”是无差别的。只是华裔家长鸡娃的“狠”名声在外,而很多非华裔家长鸡娃的“狠”属于深藏不露。

土耳其妈妈:

一边吃饭、一边背乘法口诀

我儿子今年六岁,班里有位土耳其同学名叫小T。小T和我们家住同一小区。周末,我们两家有时候会约出来在院子里遛娃。

一开始两家不熟,大家的话题还比较飘,从土耳其烤肉到中国的四大发明、从土耳其桑拿到中国的丝绸之路,我们进行着古国后代之间的友好会谈。

后来碰面的次数多了,小T的妈妈终于开启了更接地气的话题——鸡娃。

小T妈:你儿子现在每天读几本书?阅读什么水平了?能自主阅读么?

我:没测试过,我也不清楚他啥水平。他倒是能自主阅读书里的图片。

小T妈:那数学呢?他乘法口诀背熟了么?小T开始学除法了。

(一脸惊恐)啥?为什么要学乘法口诀?不是才一年级么?

我听见小T的妈妈轻轻叹了口气,开始给我传道:

“为了激励孩子多读书,你可以打印xx表格进行记录,让孩子看到成就,每天要确保至少30分钟的阅读时间。数学你要买xx教材和xx教材,前者偏重计算、后者侧重应用,双管齐下巩固基础。还有,像乘法口诀这种死记硬背的东西,你要时时提问孩子才能记得牢靠,比如吃晚饭的时候,你们可以一边吃饭,一边让孩子背几个数列,加强记忆。”

看得出,小T妈是真和我掏心窝子,而我是真的目瞪口呆。

我觉得自己low爆了,我儿子的计算能力还停留在掰指头算9-5=?的阶段;我家吃饭的主要谈话内容,还停留在我和老公轮流提醒娃,别离开桌子、把米饭粒捡起来、多吃蔬菜的阶段;至于阅读,我觉得无所谓读图还是读字,只要娃愿意安静坐在那里翻书就好。

没想到,在国外这些年,我躲开了华人家长的卷,却没有躲开土耳其妈妈的鞭策。我本不想在意小T妈妈的“箴言”,但想到她曾经在土耳其是资深小学数学老师,我对她的话又肃然起敬起来。

白人妈妈:

表面是“散养”,背后狂做卷子

儿子在班里的好友是小A,地道白人家庭长大的孩子。两个孩子玩得来,除了在同班,私下还一起报名了这个冬季的游泳课项目。

平时我在小A妈妈的社交平台上经常看到她晒娃,晒周末带娃在博物馆、电影院、游乐城、海滩四处玩游玩。岁月静好的画风,跟别的家长一到周末就给娃塞满辅导班、兴趣班这些一点都不一样。

深入聊天后才发现,是我太天真。表面轻松愉快,背后也离不开铁腕鸡娃——做卷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点放学后,小A会直接去课后辅导班(after school),虽然叫课后辅导班,但其实就是帮双职工家长照管孩子,直到五六点他们下班来接娃。一般就是由教员组织孩子们一起活动、做游戏,或者玩电脑,总之和“学习辅导”没关系。

小A的妈妈一般五点半接孩子,她可不会让孩子浪费了两个半小时的大好时光。在这段时间内,她把小A学习的schedule都排满了:KUMON的数学练习册三张、阅读理解两张、休息15分钟;然后开始练习英语书写两页,之后再把学校给每个学生发的笔记本电脑里的ireading 和imath各完成一个单元。

总之,别人是功夫在诗外,小A的妈是鸡娃在周末外。

小A的妈妈还问我,你家孩子ireading 和imath每天做多久?真不想让他们对电脑屏幕太长时间啊。

我说,我家娃的笔记本电脑都没申请带回家,我和他爸让他上学的时候在学校做做就行了……

小A妈妈难以置信地看着我说:几乎所有孩子都会带回家的啊,学校就做一会儿练习怎么够?然后她还顿了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我:“你们真的是中国家长么?”

唉,刻板印象害死人啊!

非裔爸爸:

一天两场比赛,推体育绝不心慈手软

国外的家长不仅在学习方面鸡娃狠,推体育也是不输周妈妈、谷妈妈们。

儿子这个秋季参加了本州的少儿足球俱乐部,每周四小组训练一小时、周五全团自愿训练一小时(不强制参加)、周六踢一小时比赛。我们一般就参加周四和周六的活动,作为家长我觉得这个运动量已经不小了。

球队里有个队员是个非裔美国小孩小K,七岁,长得高高瘦瘦。每周末他踢比赛,小K的爸爸都能成为全场“最靓的仔”,一边挥舞着手臂、一边绕着全场大吼:“K,跑起来!”、“K,去抢球!”、“K,跑得再快一点,把球抢过来啊!”、“K,射门!”、“K,醒醒,踢出去!”……

别的父母都淡定地坐在凉椅上,一边聊天、一边瞟一眼自己的娃,只有K爸爸的胜负心昭然若揭。

每次比赛中午11点半结束,K爸就带着小K马不停蹄的赶下一个场子:少儿橄榄球比赛。又是一小时的高强度运动。

知道小K周六一天的安排后,我一时不知道是心疼小K的身体、还是该佩服K爸的鸡血。

前两天,在家长的足球群里,有家长问秋季足球项目结束后大家冬季有啥安排?找了一些室内足球的资源,问有没有家长有兴趣一起参加?结果K爸盛赞了某个项目,表示自己的儿子三岁就开始参加了,连续多年没有停过。

现在,秋季足球项目结束后,他马不停蹄又给娃安排上了篮球。篮球+橄榄球,我的敬佩之情再次油然升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以为K爸是个案,在群里和其他家长聊了聊,才知道很多孩子都是两项运动打底,周中2-3次训练、周末两场比赛是标配,一周专业高强度运动5小时起跳。

这个群里都是小学1-2年级的孩子,我以为家长让给孩子报名运动项目,就是随便让孩子玩玩、放放电,好让家长轻松一些。可看到大家拼成这样,我一时恍惚,这怕不是在培养奥运会种子选手吧?

鸡娃,格局还是要打开

在结识了不同大洋大洲的爹妈们,我发现在鸡娃这件事上,全世界绝大多数父母没有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别、只有程度高低的不同。

比如中国父母鸡娃的特色是稳准狠:稳——持续鸡、准——(以分数为主线)目标清晰、狠——比较少关注孩子的情绪、心理问题。

这种鸡娃风格的结果就是孩子容易快速出成绩。中国学生(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组成的中国代表队,也是鸡娃最猛的地区)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的水平是全球第一。[1]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美国,以各族裔的学历高低和收入高低来看,亚裔各国也是排行榜上的佼佼者。其中排名靠前的印裔、日裔、华裔都是有鸡娃传统的国家。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可见中式鸡娃有它的优势所在。

但我们确实可以做得更好。外国家长的一些鸡娃方法,也许我们可以参考、取其所长。

比如,鸡娃首先还是要以孩子的天性、能力而非家长的意愿为主。

小T的妈妈告诉我,虽然小T在超前学习数学,但这并非她强制所为。每次学习新内容时,她都会先询问小T是否愿意尝试一下新内容,如果小T愿意,她才会教;如果小T抵触,她就停一停,直到找到能吸引小T“上钩”的方法再开始;或者索性跳过小T暂时没兴趣的内容(比如计算),教小T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表格、图列、数独)。

与强迫孩子一本本做练习册、按部就班不停刷题而言,小T的妈妈鸡娃的原则是保护孩子的兴趣为前提、以孩子的天性和能力为主导。

其次,在鸡娃的过程中,夸奖、鼓励应该是主旋律。

看国外家长鸡娃,给我上的重要一课是鸡娃的主旋律应该是以鼓励和夸奖孩子为主,尤其是孩子已经在挑战自己时。这与东亚家长重视结果、吝啬赞扬形成鲜明对比。

国外的家长夸奖娃的话张口就来。就拿孩子踢足球来说,即使孩子们没有得分、输了比赛,但只要某个孩子带球了、组员相互传球了、某个孩子来回奔跑抢球、摔倒了继续爬起来抢球,家长们都会花式鼓励和夸夸。

有一场比赛,他们对输了,但踢的很激烈、精彩。同组的一位韩国爸爸说:孩子们今天表现真不错,大家都进步了,如果能赢就更好了。旁边的其他家长说:Who cares the score? The kids are improving!(谁在乎得分,孩子们都在进步啊!)

最后,家长鸡娃的格局要打开。

咱们中国爹妈不仅擅长鸡娃,这些年还把摊子做大做强了,开始马不停蹄鸡自己,努力争当人类高质量父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我们爹妈鸡自己一般离不开考证儿、提升学历这两大硬核模式,背后的出发点无非是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环境平台。

外国的家长,在鸡自己这件事上与我们的路数不太一样,他们更喜欢在贡献自己的力量、捐助、提升陪娃的质量这些“软核”上下功夫。比如在孩子的足球队里做志愿者教练、助理教练;在孩子参加的“童子军”活动中捐款、贡献自己的技能教授给孩子们。

家长努力自鸡的想法很好,但我们可以扩大范围、把格局打开,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切实行动让孩子做一个和自己一样有责任心、对社区有贡献、组织能力强、善良的人,也是鸡娃的另一种方式。

作为家长,我们鸡娃未必是要让孩子成为富豪、领诺奖、走红毯。我们如此劳心劳力,不过是希望孩子比自己活得更快乐、更幸福、更有安全感、更有责任心、思想更深邃、道德更完善、情感更丰富…… 这是为人父母的常情。正因为有了这份人之常情,所以很多家长才甘愿踏上这条劳心劳力的鸡娃之路。

正如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说的:“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没有成为更好的一代,那繁衍后代还有什么意义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题图丨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丨[1]PISA 2018 Results COMBINED EXECUTIVE SUMMARIES

标签: 华裔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