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与就业“双难”源于高校培养体制混乱

招聘与就业“双难”源于高校培养体制混乱

1415个岗位,最终录用高校毕业生906人,缺口占比约36%。这是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数十家科技企业,在2022年春季招聘期间遇到的尴尬局面。

“合适的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这是科技型企业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只是,面对全国有那么多冠名“科技大学”的高校,说科技型企业招不到人,还是有点难以理解。既然是“科技大学”,总得首先培养科技型人才吧。不然,就是与“科技大学”名不符实啊。要知道,“科技大学”可不是用来点缀的,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科技”含量。如果连最基本的科技人才都培养不出来,凭什么冠名“科技大学”的头衔。

更重要的是,其他一些冠名“大学”的高校,同样应当以培养科技型人才为主,而不是只有“大学”之名,没有培养人才之实。否则,国家每年投入的教育经费,岂不都打了水漂。因此,面对人才招聘市场出现的供应与需求不协调、招聘与就业“两难”问题,首先应当反思的是高校,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就科技人才培养的问题而言,早在若干年前,就有专家反复强调,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体制走偏了,过度的金融化、证券化、互联网化,已经让人才的思维和观念都出现了偏差,热心基础研究的人越来越少,包括清华等知名高校的状元,很多也转行到了金融、证券领域,导致人才培养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可是,对此有危机感的高校并不多,仍然只把重心放在规模扩张、专业扩大、跟风设置新专业上,导致学校规模越来越大、负债越来越多、专业门类越来越全,一些原本专业性很强、有自己“独门武功”的高校,也变成“四不像”,传统优势消失,新的优势又建立不起来。所谓的“大学”,实际能力还不如原来的“学院”。特别是传统优势的消失,对科技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按理,面对西方国家不断打压中国科技型企业,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各大高校应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到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人才,更要当作重中之重。可是,多数高校仍然我行我素,按照四面开花的方式,只要哪个方面时髦,就立马开设哪个方面的专业。看一看,有几所大学没有财经专业、金融专业、管理专业,没有所谓的财经学院、管理学院。恰恰是,真正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校,寥寥无几。更多的,都是想当然的教学方式,所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在此,我们也建议,应当降低文科生比例、提高理科生比例。

高校不专业、不专心、不专注,要想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是很难的。为什么同一领域的毕业生,国外名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在某些方面独立担当,而我们的名校毕业生却很难独当一面。原因就在于,国外高校的专业性很强、专注力很高。而我们的高校,太容易被市场形成的利益所吸引,过度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在人才培养方面,为了所谓的就业率,只培养热门专业,而对发展需要的人才却不重视,以至于科技型人才严重短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多数高校已经失去了传统优势,没有了人才培养的专心和专注,因此,面对市场出现的科技人才短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去培养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只能维持现状。如果一起专心专注于自己的传统优势,并把传统优势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可能人才培养的难度就会大大减轻。这就是高校目前的现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不适销对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没有很好地依据企业需要、经济发展需要、科技进步需要培养人才,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真正薪酬高的科技型企业需要的人,招不到,大学生们也不敢报名、不能报名。而差一些的单位,他们又不愿去。如此一来,也就形成了招聘与就业的“双难”现象了。

同时,现行教育体制形成的普通本科数量过多、职业技术教育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在困扰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企业的用人。即便不是高科技人才,实用型操作人才也是企业招聘难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如何有效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也是解决招聘与就业“双难”问题值得思考的方面。否则,也会使矛盾进一步恶化,使人才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高校毕业生,不只是找到岗位就算双向选择到位,真正的双向选择到位,必须是能够人尽其才,能够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帮助作用。否则,就是简单的就业,就是为了找到糊口的职业,而企业也只是找到了一个有一定知识的替代者,而不是真正的人才。

标签: 高校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