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的几乎都有这样的体验,只要妈妈在家,孩子就黏在妈妈身上不下来,就连上厕所,都得带个“放哨的”。
一些育儿经里对这种情况给出了说法:孩子太黏妈,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不过对这个说法,建议妈妈们辩证对待,孩子粘妈,确实有一些原因是缺乏安全感,但两者并不是对等的。不是所有粘妈妈的原因都是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的表现也不一定都是粘妈妈。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及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比如说下面这些情况,很多人以为是缺乏安全感,但实际上是正常现象。
孩子8、9个月,一看到陌生人就哭
孩子在6个月前,常常是谁逗都会笑,一点都不怕陌生人。心理学上将这个阶段的微笑称为“无差别微笑”。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记不住人脸,无法分辨谁是他最亲近的,每个人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
但当孩子长到8、9个月时,就会开始对陌生人表现出害怕或警惕。他们会开始对经常照顾他的人,特别是妈妈表现出高度的依恋。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分辨出亲人与陌生人了。
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一见到陌生人就哭,并不是他的安全感不足,而是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
15-18个月,害怕妈妈离开
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常会特别黏妈妈,时刻都不愿让妈妈离开。这是因为孩子这时候已经跟妈妈建立了依恋关系。妈妈这时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同时,孩子在这个时候还不明白妈妈离开后还会回来。所以,他们会对妈妈的离开充满恐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离焦虑”。
这种焦虑的心理,会随着孩子认知水平的提升,逐步得到改善。所以,孩子出现“分离焦虑”,也是孩子一个生长的正常阶段,并不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
3岁前,孩子做什么事都要妈妈陪
有些妈妈会发现,妈妈只要坐在孩子边上,即使在做自己的事情,孩子也会一个人玩得很好。但一旦妈妈离开去煮饭、炒菜,孩子便会丢下玩具,吵着要跟妈妈一起。
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把妈妈当成了“安全基地”。只要妈妈在身边,孩子内心就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
有研究发现,当3岁以前妈妈能尽量地满足孩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时,孩子在3岁之后,他内心的安全感往往比较充足,就更有力量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还有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只要妈妈做好这几点,孩子其实是不会缺乏安全感的。
及时回应孩子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妈妈正在洗手台洗脸,她的儿子跟外婆在客厅玩。孩子玩到高兴时,突然跑到妈妈身边开心得叫了几声声:“妈妈。”这位妈妈对着孩子应了声:“唉!妈妈在洗脸呢!”
这时,这位妈妈突然意识到,孩子叫她是想让妈妈知道他玩得很开心。于是,这位妈妈抬起头看着孩子,微笑地对他说:“你玩得很开心,对吗?”孩子“嗯”地应了地声,便跑开了。
孩子的这一行为,就是想通过妈妈的回应,确认自己的感受。当妈妈回应他时,孩子的感受被确认了,他的内心也会因此很到满足。
抽出一个专属时间,全身心地陪伴孩子
有些妈妈在陪孩子时,会边惦记着自己的家务或工作还没有完成,所以在陪孩子玩时心不在焉。
其实,妈妈没有用心地陪伴孩子,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这会让孩子感觉到妈妈不够重视他。
所以,妈妈不妨每天抽出一个固定的时间,放下手机,放下家务及工作,用心地陪孩子玩个二十分钟或半个小时。当你全身心地陪伴孩子时,孩子也会感受到来自妈妈的关注,安全感也会随之提升。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许多妈妈,平时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做家务,还要上班,忙碌的生活让妈妈经常会出现情绪失控。而这时,孩子常常会成为妈妈的情绪出口。
不管孩子有没有过错,当妈妈对孩子发脾气时,孩子的内心是惶恐的。当妈妈有情绪时,可以通过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或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来调节。当然,妈妈也可以如实地告诉孩子,自己现在情绪不好,需要自己独处一会。只有妈妈情绪稳定了,孩子的内心才不会惶恐。
其实,大多数孩子天生都是依赖妈妈的,当孩子在妈妈那感受到爱,得到足够的安全感时,孩子长大后才有勇气去面对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