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幸福叫陪妈妈吃饭
四夕
爸爸因病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唯一能弥补的就是好好孝敬妈妈,让爸爸在天之灵不再担心。我原本想请妈妈来和我们一起生活,便给妈妈安排了房间,新买了家具、床上用品、生活用品等。但妈妈担心和晚辈住在一起,由于性格、习惯各异,大家都不方便。要我另给她租一个房子,让她单独过,这样大家都更自由方便些。最后,恭敬不如从命,我就在旁边小区给妈妈租了个小套房。从此,妈妈的家永远是我的家,但感觉上,我的家却不是妈妈的家了。
担心妈妈一个人住不习惯,感到孤独;也担心妈妈怕给子女添麻烦,有事不告诉我们;还担心妈妈没有文化,不会使用家电。我每天早上都给她打电话,听她的声音,了解她的情绪变化。每周至少去陪妈妈吃一次饭,看看妈妈的生活、健康状况,陪老人聊聊天、拉拉家常。
回望年轻时,总觉得妈妈啰嗦,常重复着说:“多穿点,不要感冒了”“多吃点,不要太节约”“早点睡,不要熬夜”“没时间做饭,就随时来妈妈这儿吃饭”等等。如今,这些话,我也经常给儿子讲。
有子女们的关心和陪伴,妈妈也特别努力适应新生活、学习使用家电,常常通过画图形的方式强化记忆。妈妈慢慢熟悉了新环境、新邻居,也慢慢从失去老伴的悲伤中走出来了,渐渐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老人家每天早睡早起,按时用餐,定时锻炼身体……日子安排得满满当当、井井有条。也正因此,妈妈的精神状况和身体状态也慢慢好起来了,话也多了起来。
陪妈妈吃饭时,妈妈最喜欢讲我们小时候的事情。妈妈生我之前,刚从爷爷家分出来,房子是新建的,但家徒四壁。晚上睡在简陋的床上,有月光的夜晚,还能看见不远处的坟山。分家时,因只分了一些粗粮和少量的细粮,妈妈每餐都吃不饱。营养不良,早产了我一个多月,出生才五斤多,身体十分虚弱。出生后,妈妈奶水又少,我吃不饱,恰逢夏天天气炎热,晚上睡不着觉,整夜哭闹。妈妈晚上都是抱着我睡,自己困了就打个盹。时间长了,妈妈年纪轻轻就落下了一辈子的老腰病。
我之前,还有一个姐姐,本来身体很好的。九个多月时,出水痘,没及时治疗就夭折了。姐姐是妈妈的第一个孩子,妈妈伤心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之后两年,妈妈又生了一个弟弟。将我和弟弟养大,供我们读书跳出农门,是父母的最大心愿。当时已经分产到户,家里分了三十多块田地。父母每天都起早贪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地劳作。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兄弟俩长大成人,最后竭尽所能、倾其所有地送兄弟俩上了大学,成为当地首屈一指送儿读书的典范,实现了他们辛苦一辈子的梦想。
有一次陪妈妈吃饭,我好奇地问她小时候的情况,没想到妈妈还记忆犹新,娓娓道来。她本应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她的父母都有些文化,父亲还是当地的赤脚医生。但在妈妈还未出生时,外公因为伤寒早逝了,外婆带着大姨改嫁他方,把才一岁多的妈妈送给当时没有子女的叔叔抚养。后来,在妈妈两岁多时,外婆去世了,小小年纪的她跟着叔叔一家长大。妈妈的叔母非常刻薄,不让妈妈读书,还经常打骂妈妈。一个寒冷的冬夜,她居然罚妈妈跪到天亮。
陪妈妈吃饭,妈妈也常讲她的那些老闺蜜。有两个阿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孃孃的老家是德阳农村的,非常艰难地抚养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成人。儿女们都在重庆打工,她来给二女儿带孩子。后来孙子上幼儿园了,她才有时间和妈妈经常走路锻炼。也许是有共同的农村生活经历,妈妈和苏孃孃在一起的时候,总有说不完的话。特别高兴,特别投缘。去年十一月,苏孃孃中风了,在医院理疗,妈妈每天都抽时间去看她。陪她说说话,安慰她配合治疗。现在苏孃孃恢复得很好,又能和妈妈一起散步锻炼了。
另外一个杨孃孃,比妈妈小得多。在给别人当保姆,靠微薄的打工收入送儿子读大学。杨孃孃收入少,特别节俭,妈妈感同身受,经常拿好吃的给杨孃孃。家里能够卖钱的纸壳、空水瓶,妈妈都要攒起来,送给杨孃孃去卖钱。杨孃孃特别感谢妈妈,也经常给妈妈带来一些老家的蔬菜水果。妈妈乐观开朗、待人和善、关爱他人,很受大家的喜欢。
虽然妈妈喜欢我陪她吃饭,但最喜欢的还是两个孙子陪她。大孙子是我的儿子小骏,小孙子是兄弟的儿子小沛,两个家伙都是妈妈一手带大的。我的儿子是妈妈带到了三岁上幼儿园;弟弟的儿子妈妈带到了七岁上小学。每年春节,妈妈都一直坚持父亲在时的老习惯,都要请儿孙们在一起团年。团年饭开始,首先是妈妈背祖辈流传下来的吉利的话,然后,妈妈就给孙子们发精心准备的崭新的压岁钱。鼓励孙子们“要好好学习,为国家出力,为罗家争光”。再然后,妈妈边吃边给大家讲小时候的故事,有时还唱儿时的童谣:“红萝卜,蜜蜜甜,看着看着要过年,儿子想吃肉,老子没有钱”“十四月,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样长”……
我们就这样边吃边聊,正好一抹新年的暖阳透过窗户,照在妈妈的白发和满是皱纹的脸庞上,也照在妈妈愈加瘦弱和矮小的身上。对已过中年的儿子来说,拥有生活在阳光里的妈妈,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版面欣赏
编辑:罗雨欣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