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逛花市人挤人,却感觉很快乐?

(IC photo / 图)

如果说广东人有什么特别的过年仪式,和家人朋友逛花街、买年花,肯定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根据资料的记载,广州花市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清代笔记《广东新语》里面提到:“广州花贩载花入城,从此上舟”,就是年宵花市的雏形。

从1956年出现了第一条广州真正意义上的花街(也就是办花市的街道),到80年代每个区都设立了花市点,逛花市已经成为这里人们的新年保留项目。时隔三年,由于疫情而停办的广州迎春花市重启,对于街坊们来说,是再期待不过了。

要知道,花市不仅有各种应节的鲜花盆栽,桃花兰花年桔应有尽有,还有琳琅满目的小商品,灯笼风车玩偶一应俱全。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热闹的人群,满满的开心,和浓浓的年味。

他人的影响

如果你逛过广州花市,应该会发现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挤。

哪怕是户外只有几度,还下着雨的冷嗖嗖天气,花市人群的队伍永远是一个挨着一个,不紧不慢地逛着,哪怕他们什么都不买,或者离摊位很远,但总是和同伴说笑着,神情轻松愉快。

花市上的挤,跟黄金周景区的人山人海可不一样。对于老广们来说,“行花街”寓意着“行大运”,人越多越有兴旺的感觉,而对于初次逛花市的人来说,这些拥挤的人群热闹热情,充满感染力。

人是社交动物,我们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得支持和安慰,多个人多把手,能够给予帮助的对象也更多,因此当置身人群中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感到安心。在神经系统的调控之下,我们在人群中还会时刻保持一种较为清醒的状态,下意识地观察周围的潜在威胁。

这在心理上被称为“社会促进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他人的存在会促进个体的行为能力或者水平。比如说,当老师在自习课上巡堂时,学生温习功课会更认真,作业也会写得更快。那么,如果在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不是老师,而是素不相识的家长,效应继续存在吗?

一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实了这个结果。1897年,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N. Triplett)发现自行车选手与他人比赛时,比独自训练的速度更快,他假设,有人在场会对自行车选手产生激励的作用,并且设计了一组小孩绕线轴的实验。

结果不出所料,孩子们在集体中绕线的速度更快。接下来,他把孩子分成两组,通过不同人数和不同顺序的组别安排,降低反复练习和疲劳对速度产生的影响,然后发现有观众在场,可以提高孩子的表现。

特里普利特的实验放在今天看来有点简单,但它的价值在于开创了群体效应的研究,让更多的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并且运用数据和实验去丰富自己的理论。

人挤人逛花市的时候,我们无疑已经身处在一个大型的集体中,受到社会促进效应的影响,思维和行动变得更加活跃,不但容易感受到快乐,连砍价的效率都有所提升。

(IC photo / 图)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很多时候,我们独自经历一件事,和在人群中经历同一件事,感受到的情绪浓度截然不同,在记忆里留下的印象也会相去甚远。

简单地举个例子,同样是在家里看综艺节目,一个人看,再与家人一起看相比,笑果肯定不一样,对吧?在空无一人的餐厅里独自吃饭,与在落座率极高的餐厅里独自吃饭,感受也是大有不同。

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我们在集体中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参考他人的行为,以此来增强自己的体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认知神经学家苏菲·斯科特,把笑声的传播作为研究重点,她表示,根据已知的研究,当我们与他人聊天的时候,会下意识模仿对方的手势、对方的语言,而笑声也是如此。

斯科特的团队向参与实验的志愿者播放了不同风格的声音样本,有的听上去很积极,像是笑声和胜利的呼喊,有的则暗示着负面情绪,比如尖叫和呕吐声。同时,研究团队用脑功能成像技术(fMRI)观察这些声音在大脑皮层区域触发的反应。

他们发现,受访者大脑对正面类声音的反应程度更高,甚至人们在听到笑声时,脸上也会逐渐浮现出笑容。而与之相反的是,人们听到干呕的声音时,并没有露出想吐的表情。

对此,有科学家提出了非常有意思的猜想,早在人类的祖先发明语言和说话之前,也许他们首先通过大笑来表达肯定和友善等社交互动。在这种角度看来,积极情绪的传染性可能来自进化过程中的日积月累,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因素。

除了正面情绪加倍,人群还会让体验变得丰富,印象也变得更加深刻。无论是在电影院,在足球场,还是在跨年演唱会,和成千上万人体验同一件事时,对身体和心理的刺激都无与伦比,而这也是我们总是会怀念和期待某些大型活动的原因。

趁着今年花市等春节活动的重启,大家不妨走上街头,一边体验春节传统文化的热闹繁华,一边感受熙熙攘攘人群的笑意,岂不快哉。

小落

标签: 广东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