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天后,我们终于等来了“胡鑫宇失踪”事件的真相。
在2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警方认定:胡鑫宇系自缢死亡。
发布会也披露了这起事件的诸多细节:比如胡鑫宇怎么翻进粮仓,怎么用绳子勒死自己,为什么时隔100多天才侦查到尸体等等(感兴趣的应该都看过新闻了,我就不再二次搬运了),胡鑫宇在随身携带的录音笔中,还清晰表达了自杀的意愿:
“已经没有意义了,快零点了,干脆再等一下直接去死吧。可以的,因为我今天已经有点不清楚了,现在我好想去死,感觉已经没有意义了。”
他也曾经在书本上,写过一些词句,表明了低落,厌学,自我否定等等“低气压”的情绪,“吐了,新环境真难适应,都怪我这个内向的性格。”
心理专家也通过各种渠道佐证,胡鑫宇很有可能,已经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真相大白之后,关于这起案件的讨论,一夜之间就哑火了。
这就是一个15岁的少年,承受不住学业的重压,抑郁轻生的故事。
类似的例子,我们已经看过太多太多。原本关于这件事,我并不想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说,因为一旦把细节展开,真的无比沉痛。
直到我昨天在社交网站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现在的孩子,怎么如此脆弱,一点点压力就要生要死的!”
为什么已经2023年了,还有那么多的人把青少年抑郁轻生的原因,粗暴草率地归咎于“性格太软弱”。
得抑郁症的孩子绝不是什么性格有问题的异类和少数派。《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也就是说几乎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抑郁。
很多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专家直言不讳的指出——
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主要包括4个方面:1.遗传因素;2.家庭因素;3.社会因素;4.应激事件;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出在家长身上。
所以,别再问“胡鑫宇”怎么了,孩子怎么了,最应该问的是“我们怎么了?”
01
胡鑫宇的事件,让我想起了之前分享过的一个真实故事,我身边很多朋友看完之后,内心都是久久无法平静,“原来看起来这么好的孩子,心里居然藏着这么多的压力!”
每一个“心灵”患病的孩子,他的症状都不是突如起来,那一定是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淀“。
故事的主人公叫小黎,她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那类“好孩子”,她按照父母和老师的意愿循规蹈矩地长大,学习尤其刻苦努力。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小黎脸上常挂着笑。不过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童年的快乐就戛然而止,一切的源头就来自于班主任的一番训话:
“马上就要三年级了,要考虑小升初的问题了。你们要更严格要求自己,学得多做得多,不然的话,小升初就考不到好的初中了;考不到一个好的初中,就考不到一个好的高中;考不到一个好的高中,就考不到一个好的大学……”
小黎觉得老师的话听着挺对的,因为妈妈也总用这样的话暗暗敲打她,“你不做这套试卷,你不上这个补习班,你就赶不上别人了。”
慢慢的,小黎放弃了童年所有的玩乐,觉得一切玩乐都是不务正业。她下课就坐在座位上写作业,学习就是生活的一切。
她顺利考上了上海数一数二的初中,进初中之后第一次正式月考,小黎考到全班第一。
为了保持住名次,她强迫自己每天写作业到凌晨两三点钟,像机器一样地连轴转,而她却完全没有累的感觉,因为拔尖的成绩排名让她觉得自己站在了人生的巅峰,带给她极大的满足感。
爸爸妈妈看到她这种学习的状态,也是笑眯眯的,很高兴。
这个近似”疯狂“的状态持续3个月,小黎终于绷不住了!
小黎只要写错一道题,就觉得是自己还不够努力的关系,她对自己说,明天我要更认真……只是她发现自己越是这么想,注意力就越不能集中,然后全天都很困,想睡觉。
白天恍恍惚惚,晚上噩梦连连。再也学不进了,她提笔就会呕吐,脑子里冒出了想死的念头。在初二开学的那天,她爬上了教室的窗户想要跳楼……
饱受精神折磨的小黎,后来找到心理专家陈默老师的团队,被确诊为焦虑症+抑郁症,经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治疗后,才最终没有走上绝路。
看完小黎的故事,你或许就可以在脑海中补完胡鑫宇生前的细节了,幸运的是,小黎是那个被看见和被挽救的孩子。
什么样的孩子最容易崩?就是这种性格要强,内向敏感,自尊心极强,凡事都追求完美的孩子,这种性格特质的人做事认真、执着,但很容易钻牛角尖,遇事不会变通。遇到挫折就特别容易一蹶不振,一下子就被风浪打倒。
其实所谓的抗挫能力,并不是让孩子修炼出一身能“刀枪不入”的铜皮铁骨,而是在受伤流血之后,知道怎么让自己快速复原,知道要吸取什么经验去躲避下一次的伤害。
但可惜的是,我们一味地教孩子“快点攀上山顶”,却从没有告诉他们该如何停下来修复伤口。
02
胡鑫宇事件中,有一个非常扎心的细节,在自缢前的半个月,他连续打了3个电话给妈妈和舅舅,说自己想哭,想回家。家人具体劝慰的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结果来看,很显然没有奏效。
其实很多孩子在走到“轻生”这一步之前,都会释放出无数“肉眼可见”的信号,这既是代表了他们内心的压力已经超越了身心所能承受的极限,同时更是在向周围的亲友求助——
一、情绪上大幅度波动,易被激怒,突如其来的哭泣,经常毫无缘由的心情低落。
二、生理上的症状,失眠和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性的腹泻、腹胀、腹部绞痛、心悸、头疼、尿频出汗等等。
三、出现了强烈的自我否认,悲观消极。“我就不行,我是废物”,以前很喜欢的东西也一下子兴趣缺缺,动力全无。看待问题的角度总是非常的悲观,消极。
四、热爱谈论死亡,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扔掉或者送人,和家人朋友一一告别,总是说活着没意思,想要自杀等等。
如果孩子长期或者反反复复出现如上的现象,就一定要高度警惕,带去专门的医院和心理机构做诊疗,抑郁症只是一种精神疾病,就跟我们平时听说的心脏病、高血压等病一样,需要接受正规的治疗。
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家人仅凭感性和主观的言语劝慰,效果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有时候过于直白的话还会刺激到他们。
03
我前阵子刚好看过一本书《少年抑郁症》,里面有无数身患抑郁症的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方寸之地无声痛苦地挣扎、呐喊,看得我潸然泪下。
其中一个初中时确诊抑郁症,最后走上心理咨询师道路的女生写到:
“每个大人都被困在自己的不开心里,没人意识到这件事对我的冲击和伤害到底有多大,我的安全感是在那一瞬间被彻底击溃的。”
很多孩子目睹着父母的争吵,也许起因就是一句无心的戏言,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一家子的大人就可以争到“头破血流”的地步。大人会觉得争吵和孩子无关,但语言是一把冷刀子,它无差别的伤害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孩子的内心,此刻会充满了恐惧,“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茫然无助的他们,只能躲进自己的房间,用美工刀一刀一刀的刻在自己的手臂上,只有肉体的疼痛才能阻止大脑的胡思乱想。
还有一个男孩,因为极度的厌学情绪,初中就休学了。他说出一段小学时的回忆,到现在还在深深地刺痛他。
小学六年级考试结束后,妈妈带着他逛商场。本意是想让他放松,可当妈妈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别的家长在晒孩子的高分成绩单,完成的练习册,而自己的孩子在无所事事的闲逛,于是在商场里面突然发火,当着路人的面踢他:“你看看别人在干什么,你在干什么,你有没有在努力?”
明明在这个时候,最应该拉他一把的妈妈,却无形中把他推向了更深的黑洞。
所以很多心理专家坦言:成人抑郁症的病因是比较多元化的,比如工作压力,失恋的打击,突发的悲剧事件等等,而儿童和青少年抑郁,大部分的根都在家长身上。父母行为和认知的改变,比医生要管用得多!
有一个陪着女儿抗争抑郁症十年的妈妈说道:“抑郁症患者都非常敏感,他们的思维和常人不一样。我们听起来很正常的一句话到他们那里就变味了,他们的情绪上一秒还艳阳高照,下一秒就狂风暴雨了。得了这种病是很痛苦的,孩子的情绪其实普通人很难感同身受。”
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依赖于周围世界的温度。这种帮助不是简单的一句鼓励:“加油,坚强一点”。而是要告诉他们,你是被需要的,你对我而言是多重要,你在我心里有多棒!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被抛弃”的感觉。
04
陈默老师说过: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就会开始在那里发呆了,你根本不晓得他小脑瓜里在想些什么?也许那个时候烦恼就已经找上了他。
我记得OK大班的时候,有一次我送他上学,看到幼儿园大门口,有一个OK的同班同学,一直和他的爷爷在门口推推搡搡,他说:“爷爷,我不想去上幼儿园,昨天老师的布置的古诗我怎么都背不出。”
已经老半天了,爷孙俩就僵持在大门外,结果还是保安出来说了一句:“你再不进去我要关门了哦!”
这个男孩只好撇撇嘴,很不情愿的走进了学校。隔着铁栅栏,我看见他背着小书包坐在了通往二楼的阶梯上,两手托着腮,一动不动。
四下无人,阳光铺满了整个操场,而他身上只有建筑物的阴影。那一刻,我觉得他好孤独。
我好想上前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人生的路还很长,一首诗背不出有什么关系,小学还会重新学,中考高考前都可以临时抱佛脚,现在觉得天要塌下来的事,以后再看真的没什么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