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小番茄
前几天,在知乎看到一个帖子,引发了近600万网友的关注:
“为什么我提醒了女儿一句,她就和疯了一样?”
原来,那天博主的女儿起晚了,出去做完核酸回来,已经10点多了。
这位母亲进到女儿的房间,看到女儿在玩手机,马上指责了几句,让她抓紧时间学习。
女儿不太开心地说:“有些话,我不知道是该说还是不该说。”
母亲有些摸不着头脑,问女儿什么意思?
女儿无奈地说道:“每次说完了你下次还是不相信我,算了不说了。”
母亲便义正言辞地说:“这叫监督!”
没想到女儿听完之后,就像疯了一样,咆哮着说是老师发了一条信息,自己只是看一眼而已。
最后,母女两人吵了一架,还把手机摔了,最后博主给老公打了一个电话,两人一起训斥女儿。
评论区里,一位网友短短一句话获得了1.2万人的点赞:
“从你一生气就把女儿手机摔了这个行为来看,疯了一样的人大概是你。”
是啊,从描述中看可以看出,这个妈妈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监督”女儿了。
她对女儿的提醒,其实正是一种掌控和绝对权威感的体现。
长久下来,在父母严密的监督下,女儿毫无自由可言,精神濒临崩溃,一点就着。
邦达列夫说过:“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界限感。”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爱得越深,孩子越受伤
豆瓣上有一个帖子:“你见过或经历过哪些令人窒息的爱?”
一位网友的回答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从小到大,都被父母‘无微不至’的爱包围着。
小到吃什么、用什么、穿什么,大到交什么朋友、上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从小就被父母推着走,极不情愿又理所当然地长大。
有时候也想反抗,也想逃离,可是又不敢想象和父母闹翻的后果,所以只能一直麻木地生活着。”
多少父母以爱为名,侵入孩子的边界,操控孩子的人生,让孩子感到压抑、窒息。
《女心理师》里的蒋静,就有一个这样令人窒息的母亲。
从小到大,从穿衣打扮,到饮食起居,交什么朋友,都被母亲全方位地监督控制。
母亲还特意配了一把她房间的钥匙,方便随时进出。
强行找出她可能藏有少女心事的日记本,并在客人面前读出来,公开打击女儿的自尊心。
女儿都快30了,依旧会被妈妈收掉手机,甚至连爱好都不能由自己决定。
有一次,蒋静瞒着妈妈,和朋友去玩喜欢的架子鼓,妈妈发现后,一把把鼓锤扔在地上:
“你要做个乖乖女,远离这些穿着不三不四披头散发的朋友!”
“我让你敲架子鼓了吗?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做什么都得告诉我!”
妈妈强势的爱压迫得蒋静喘不过气来,甚至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绝望的她写好遗书,冲妈妈嘶吼道:
“我根本不想拿什么一等奖!我根本不想弹钢琴!我再也不想活成你想让我成为的样子,我不想要这样的生活。”
父母没有界限感,肆意侵蚀孩子的人生,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失控,毁掉本应和谐的亲子关系。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爱得越深,孩子越受伤。
父母没有界限感,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还记得那个北大高材生王猛吗?
作为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他却拒绝和父母见面,拉黑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整整12年没回过家。
很多人觉得他做得有些极端,为此,他特意写下洋洋洒洒15000字的长文,控诉这些年父母的所作所为:
从小到大,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得听从父母的指挥。
小学一次文艺汇演,老师要求全班统一服装穿短裤,但母亲执意要王猛穿着长裤上学。
王猛好不容易有机会去市里上奥数班,母亲也一直不乐意让他去。
更别提,他交什么朋友,上什么学校,报什么志愿,所有人生的一切,都要由父母来决定。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
正是多年来父母对他的控制、压迫和伤害,才造成了今天这个结局。
人和人之间的任何一场关系,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彼此自由的空间。
亲子关系当然也不能例外。
如果父母没有界限感,一味干涉孩子的人生,只会让孩子感到无尽的压抑和痛苦。
2021年12月,摄影师鹿道森选择投海自尽。
他的遗书中有一段话,令人痛心: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人。
强势地控制孩子的人生,逼他们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野蛮地灌输自己的想法,只会让他们痛苦到生不如死。
父母和孩子是各自独立的个体,父母并无权力控制、干涉孩子的人生。
如果父母严丝合缝的要求孩子,不留余地地突破安全边界,只会给孩子更深的伤害。也让孩子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
这不仅是家庭的灾难,更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父母有边界感,是孩子一生之幸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鱼缸法则》。
讲的是,鱼缸里的小鱼,每天都得到精心的照料,可无论养多久、喂多少鱼食,个头始终不见长。
直到有一天,鱼缸无意中被打破,小鱼被放到了院子里的大水池中。
人们惊讶地发现,仅仅2个月的时间,小鱼就从三寸疯狂地长到了一尺。
小鱼的生长尚且需要空间,那孩子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好的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父母一定要把握好界限,不要过度干涉、控制孩子的人生,给他足够的自由和信任。
知名漫画家蔡志忠曾在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说道:
“我很感激父母的教养。
我们家从我小时候到15岁离开家到台北当漫画家,这15年来,没有问号。
父母总是对我说,你身为蔡家的小孩,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要做什么你自己决定,父母是永远的支持,不问为什么。”
小时候,他在墙壁上信手涂鸦,父亲没有责备,而是给他买来黑板和粉笔。
后来,他对绘画产生了极大兴趣,初中以后决定去台北画漫画,父亲也选择一路支持。
正是因为整个青少年时期他不受约束,有足够的发挥空间,才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把热爱发挥到极致。
最终,成为知名漫画家,还获得了“金漫奖”终身成就奖。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在节目中透露:
一直以来,他都不怎么“管”儿子。
儿子小学时迷上金庸的武侠小说,一读起来就废寝忘食,有时连作业都忘记写了。
他非但没有批评制止,还允许孩子看这些“闲书”。
后来,痴迷武侠小说的儿子因为对书中所提及的历史背景感兴趣,便开始主动翻阅历史书籍,爱上了历史。
高中毕业,他一举考入世界前二十强的顶尖名校——伦敦国王学院。
在那里,他选择了热爱的历史专业,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
演员佟大为说:
“我们给孩子的爱,应该是一堵透风的墙,既能遮风挡雨,也能透过风、透出光。”
越爱孩子,越要给孩子的成长留出空间。
与其用温柔的桎梏给孩子织就“铁网”,不如适时退出他们的人生,让他们更好地翱翔于蓝天。
如此,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人格独立、健全、身心健康的人。
作家胡适在给孩子的信中这样写道:
“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
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
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
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
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养育孩子,其实就是体面退出孩子人生的过程。
真正得体的父母,都懂得守住自己言行的边界,给孩子独立、自由和信任。
拥有这样睿智、有界限感的父母,才是一个孩子的一生之幸。
愿每位父母都能分清爱的边界,学会放手和退出,让孩子在松弛有度的环境下,自由快乐的成长。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