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腾讯出品的“陪读家长”话题登上热搜,我身边就有不少陪读家长,有的孩子处于中小学阶段,选择的学校离家远,不得不租住在学校附近,因而不得不至少有一个家长进行日常照料。有的是高中阶段的孩子无法适应住校生活,孩子一个人居住又不放心,因而家长随孩子陪读。去国外读书陪读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孩子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很多家长都选择先陪读一段时间后再做安排。
“陪读”还是“不陪”,因每个家庭的不同情况而选择,无关好坏,适合就是最好的。
但陪读往往并不那么简单,涉及到重新租学校附近房子的经济成本,一个家长陪伴在孩子身边对自身工作的影响,以及家庭难以日常团聚的局面,其中要克服的困难比比皆是。而陪读的目的却很有指向性,给孩子创造一个更适合学习的环境,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学生时代的关键几年。
对这关键几年,每个家庭的期待不尽相同。有的希望孩子顺利毕业,有的则希望孩子通过家庭投入的一系列成本创造奇迹。
无论期待怎样,家长仍然需要分清哪些是家长的期待,和家长主动付出的成本,哪些是孩子可以起的作用,孩子在选择是否陪读过程中扮演着相对被动的角色,而学习的主体是孩子而非家长。
这并不是一个成本必然带来回报的交易。家长能认清这一点,心甘情愿地付出这一切,而不把它作为额外的筹码向孩子施压,孩子才能轻装上阵,全身心地应对学习的挑战。
陪读或不赔是一个选择。我见过很多例子,明明是家长权衡做出的选择,如果孩子在学业上达不到预期,就将所有付出怪罪到孩子身上,让孩子进退两难,这也是不公平的。
陪读也可以成为家长的一种人生体验,不把自己的人生期待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陪读或不陪或许就能更客观地权衡。
能够客观地对待陪读,家长需要先处理好内心的几个认知:1、不要认为家庭因为孩子陪读付出的成本越大,孩子就会必然相应等价回报父母的付出。2、陪读并不意味着陪伴的家长要失去自我,全部以孩子为中心,不放弃自身的发展,与孩子保持应有的边界尤为重要。3、陪读作为家庭多方权衡作出的决定,是家庭的一个选择,个中滋味也是家长和孩子各自的生活体验。
我经常碰到家长说:都陪着读了,贴身照顾了,你怎么还学成这样?可是细想起来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当初选择陪读也许因为路途远、地方生、安全等因素的考量。而学习这件事儿却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孩子的擅长、天赋、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多方面相关。陪读也许更关注生活的照料,引导孩子发挥出学习的内驱力和潜力却需要更多教育的智慧。两者不能完全相提并论。
相信陪读还是不赔,父母们都能做出客观恰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