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焦虑的与日俱增,为了让孩子能够入读一所好学校,许多家长都会甘愿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借此来给予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业前程和人生历程。
可是,像这位浙江家长一样,买不起学区房,又想让孩子入读重点小学,在百般无奈下铤而走险,甚至靠买“假房产证”来让孩子获得求学资格的行为,即便是放在充斥着教育焦虑和就业担忧的现在,也是令人不解和诧异的。
据悉,在4年多以前的2018年6月,浙江嘉兴的苏某,因为想让孩子进心仪的嘉兴某重点小学,考虑到该学校采用的是线下报名方式,就去路边一家“办证”商铺,定制了一本“假房产证”,想要蒙混过关。
结果,其他家长需要花费数百万元才能买到手的学区房资格,被苏某以300块钱就“蒙骗”到手了。
当时,在做假证之前,他还特意去小学所属的学区详细查看,在深思熟虑之后,报给了做假证的商贩一处并不存在,但是看起来很“真”的房屋住址。
结果直到2022年,当地审计局在例行核查的时候,才发现了苏某使用假房产证的行为。
而在被警方电话传唤后,苏某主动到案,在供述犯罪事实以后,被判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1年3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
可以说,这位浙江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真的是煞费苦心啊。
无独有偶,在浙江宁波也有类似的案例。
同样是为了让孩子进入海曙区的某公立小学,作为母亲的班某某,同时伪造了户口本和房产证,结果被发现以后,判处拘役4个月,缓刑6个月,并处以罚金1000元。
由此可见,在一些沿海城市里,学区房价的水涨船高和教育资源的相对集中,使得不少普通家庭的父母,虽然无力购买动辄数百万的房产,却不愿意让孩子就近入读于教育质量相对普通的学校。
对于嘉兴的苏某和宁波的班某某来说,如果不做假证,那么自己家的孩子,因为户口属地和学位名额的问题,肯定是没有资格就读重点小学的。
可是,想要拿到数百万的房产证,肯定要比买到数百块的“假房产证”,要困难得多。
所以这两位浙江家长的“铤而走险”,实际上也是给现在的“学区房”模式提了个醒:
想要避免更多“跨区流动”的违规操作,就要尽量平衡各学区间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
否则的话,就算是学位资格和数百万的学区房“深度绑定”,也总有一些心急火燎、不顾一切的学生家长,试图通过像购买“假房产证”这样的违法行为,来影响和破坏学区间的教育公平。
毕竟,除了学生和家长,很多经验丰富和颇具才华的优秀教师,也会出于薪酬福利的考虑,而逐渐流向环境优越和待遇丰厚的重点学校。
那么作为家长,不管能不能买得起学区房,只要是为了孩子的学业和前途考虑,对于优质学区内重点学校的资源,肯定都是趋之若鹜的。
对此,有网友认为这些家长的做法,除了违法违规以外,也算是一种“教育作弊”。
因为所有的孩子想要就读好学校,要么是在学区内生活了很多年,要么就是家庭条件优越,舍得为孩子耗资百万,跨区购买学区房,然后才能实现正常流程下的落户和就读。
而这种只花几百块,在路边摊上买一张“假房产证”,就骗取入读资格的行为,等于是挤占了其他学区内学生和家长本应享有的教育资源,肯定是不能姑息,应该严惩的。
正因为有此类家长的存在,如今“学区房”政策的要求,似乎越来越苛刻了。
有些学校要求,入读学生不但要落户,家里还必须有房,甚至要求必须是家长名下的房屋,老人名下的都不行。
显然,类似这样的苛刻条件,对于一些普通家庭的父母来说,让孩子正常入学的难度,实在是有些大了。
总之,随着如今父母对孩子学业前途的过分期待,再加上众多教育机构和媒体舆论对于教育焦虑的推波助澜,家长们费尽心力想要让孩子读个好学校,除了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培养,自身经济实力和家庭条件的加持,也是相当重要的。
毕竟,“学区房”的高房价和严政策,对于万万不敢“铤而走险”的普通父母来说,真的是阻碍他们给孩子施以优质教育的高门槛。
而如何实现更好的教育公平,我们也只能是“且行且改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