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费断供,疫情后遗症…北京上海妈妈爱存钱是有道理的!

最近听到一个中国版“破产姐妹”的真实故事。

杭州一个亿万资产家庭,家里三个小孩都在美国上学:大姐在纽约读研究生,二姐在加州上大学,小弟纽约读美高。

然而好景不长,家庭企业经营出了问题,家里没钱了,供不起孩子在美读书的巨额开销,于是家里让他们商量,只能一个留在美国,另两个需要回国读书。

孩子们傻眼了,大姐还好,已获本科文凭,研究生再撑一撑也能读完;二姐没有中国学籍,无法转入国内大学,和小弟一样,回国意味着要参加国内高考,否则就会失学,对于一直在美中文都不怎么纯熟的孩子来说,这能行吗?

人在逆境中更容易激发斗志,就像电影拍的那样,二姐通过变卖豪车奢侈品,搬离市中心独居公寓,去快餐店打工省出了学费;小弟回国后努力拼搏参加高考,居然神奇地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大学……

(《破产姐妹》剧照)

这个故事是励志的,然而现实中很多案例就没这么乐观了。特别是疫情三年,很多行业受到了重创,每个破产的企业背后,都站着一个或多个家庭,那些家庭或多或少都有孩子在海外读书,或者在价格同样不菲的境内国际学校上学,学费断供的情况屡见不鲜……

不管经济好不好,美国教育费用年年涨,毫不含糊,收你没商量。

(数据整理自“国际教育视界”)

加上三年疫情,货币大水漫灌,北美包括房租在内的生活费也是暴涨。

从我身边的家长朋友来看,如果孩子在加州、纽约等地读个优质私立高中或大学,一年大约需要100万人民币才会觉得宽裕。

现在,在美国能读得起常青藤的家庭,基本都是有钱人。

看到持续出现的留学断供案例,我还想说,在美国能读完常春藤的家庭,必须是稳定的有钱人。

而现如今,稳定这件事,是多么的奢侈,甚至比常春藤更奢侈。

在大家阳过后,今年春节假期的确出现了报复性出游,但是消费并没有持续地报复性复苏。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来是因为“疫情后遗症”——疤痕效应:大家都被这三年吓怕了,加上未来也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感觉还是未雨绸缪存钱要紧,省得将来再碰到什么磕磕绊绊,也能应付得过去;

二来是因为疫情对很多行业影响重大,大家手里的确是没钱了。

诡异的是,说大家没钱,最近发生的两件事,又让人觉得大家还是有钱。

第一是提前还贷潮,搞得如今还银行钱比借银行钱难得多!

不就是因为没钱才贷款买房的吗?如果有钱,那还贷什么款呢?

其实很多提前还贷的是前两年高息贷款的人,有5%以上的,甚至还有6%以上的,算来算去不划算了,还了一大堆利息,都是在为银行打工。所以即使省吃俭用,到处向亲人借钱,也要先还给银行——即使给亲人付利息,那也是肉烂在锅里,不能白白便宜了银行。

第二是存款剧增,特别是大银行的大额存单,简直抢疯了。

当然,这也不能都代表这几年大家钱多了,而是不敢把钱放在高风险的地方,甚至连R2的银行理财都会亏钱。银行存款虽然看着收益低,甚至跑不赢通胀,但至少不会赔本!

据说北京、上海、浙江的家庭最爱存款,还有数据支持,人均存款也是这仨排在最前面,可能还有个原因是这三地居民收入也高吧。

 (数据来自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安全第一,稳定第一,也成了老母亲崭新的理财投资法则。

单身一人不怕,有了孩子,需要花钱的地方多,需要花钱的时间也长。

前两年我就还清了房贷,那会儿还不需要苦求银行也不需要排队。

不用还房贷后,疫情期间我也爱上了存钱,一些放在定期里这样会阻止我花钱,就像以前的房贷对我来说就是强制储蓄;一些放到现金理财里。

去年年底看到股市低迷开始定投指数基金,春节前看到美元汇率降了也换了一点。

不确定的时代,也意味着时不时会出现买入时机,手头有点现金还是非常重要的。

讲了存钱,再讲讲花钱。

我原先最大头的钱都花在房子上,其次是孩子抚养教育,再其次花在旅行上。

如今我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如以前好,房子近几年也不会买了,消费的最大头变成:

医疗健康,孩子教育,旅行。

大家可能知道,海淀老母亲都相对朴素,不大买奢侈品。对她们来说,名牌包包没太大意思,名牌学校才有点吸引力——不过对这个我也看开了。

和很多海淀老母亲一样,我最常背的是帆布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三个帆布包,最左边是我从故宫买的,中间是淘宝上买的,最右边是学而思的。前两个每个包几十块,学而思的不要钱是送的。

生活可以简化,教育却要筹谋。

至于教育支出,其实我和很多海淀妈妈一样,花费也相对有限,特别是在学费上。

在北京还是公立学校强,海淀更是如此。9年义务教育不收学费,公立高中一学期才几百块学费,大学一年最多也就万把块。

所以,学费断供这件事也不大会发生在这里,约等于零学费,不需要“供”,哪来的“断”。

最大的花费可能就是以前报课外班了。“双减”也帮我们省钱了,除了一对一可能会贵点也不好找,其他省钱甚至免费的学习资源越来越多,就看自己会不会找,会不会用。

留学变成富人的游戏,像我这种有自知之明的人,就踏踏实实地让孩子读公立,走高考路线——这也是孩子的想法,这样读书是辛苦点,但是巨省钱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也和海淀老母亲的三个重视有关:

重视财务安全边际;

重视性价比;

重视选择权。

从公立转国际容易,从国际转公立难,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即使孩子未来要出国留学,晚点走这条路线也无妨,只要孩子成绩好,英语强,有特长或有热爱,怎么都有机会。此外学校好也是加分项之一。

花生的高中,就有孩子上了一段时间从公立部转到国际部的(反向的也有),甚至通过高考留学的也越来越多。

关键是,越晚出国读书越省钱,能存下的钱越多,未来才有更厚的安全垫和更多的选择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至于有人说应试教育会让孩子变傻,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让国内教育失去竞争力,你可以听听,但也别全信。

海淀家长不少是知名学校教师,还有很多从事高科技领域工作(北京也是国内人工智能研发最领先的城市),本身也是学霸,都不傻。要是说,未来教育目标改变了,孩子不能光会应试,而是要培养创新力和想象力了,凭他们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一样也能培养出来。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懂得如何存钱和花钱,教育投入更重视性价比和可持续性,这也是一种“计深远”。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