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微博上刷到一个papi酱最新的采访视频,聊自己当妈后的感受,真不愧是千万网友的互联网嘴替,好多话都戳在了我的心坎上,特别是当主持人鲁豫问她,“你会给你儿子玩手机吗?”
她很无奈地表示,“为了保护娃的视力,把家里的电视机都给拆掉了,更不用说手机了。我身边朋友的孩子,但凡上了小学的,对手机、pad都非常沉迷。我和我老公在家都是不看手机的,为了给孩子做个榜样。说实在的,除了不让手机出现在家里之外,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鲁豫在一边也感慨到,“一帮成天捧着手机刷短视频的家长,又怎么去限制孩子呢?”
怎么遏制孩子对手机pad的依赖和上瘾,说实在的,全世界的爸妈和老师都在犯愁!
我经常会听到身边朋友的抱怨:“孩子小的时候还能靠软件锁屏、强制使用时间来管控,等稍微大了根本管不住了,哪里还听你的,一到寒暑假就恨不得窝在爷爷奶奶家,成天打游戏,因为老人家不会来唠叨。”
语气里尽是满满的无奈!
但话又说回来,现在这个网络时代,完全不让孩子碰手机pad,根本不现实,对于小龄段的娃来说,网上有太多的优质资源和动画了;而到了高年级,很多作业都需要孩子自己去上网查资料做ppt……
所以关键的不是一刀切,而是把握好这个度,既让孩子能利用好网络资源,又避免上瘾!
最近我刚好读了瑞典首席心理专家Anders Hansen写的新书《手机大脑》,其中引用了大量研究数据阐述电子产品对青少年脑神经和心理的影响。
如果你原本不让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初衷,是为了保护视力,那真的要仔细读一读下文,其实手机pad对娃影响最大的,根本就不是我们最关切的视力问题。它对孩子的情绪和注意力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
01
成人戒不掉手机,那孩子能吗?
曾经有10个国家征集了1000名学生参与一项试验:学生是否可以离开手机生活24小时。结果中途就有一半的学生放弃了,并且都表示离开了手机就变得焦虑,什么事都没心思做。
为什么这么多人对手机上瘾到了如此程度?作者从脑科学的角度做出了解释:手机入侵了我们的“奖励系统”,触发了组成奖励系统的重要成员——多巴胺。
其实,多巴胺并不“邪恶”,它最大的作用是刺激人们做出行动。打个比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发现螃蟹不仅能吃还非常美味,于是当他再次想到螃蟹时,大脑就会分出泌多巴胺,让他产生寻找螃蟹的动力。
这对原始人类非常有用,因为“了解的越多,生存概率越大”。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多巴胺,我们才过上了现在的生活。
但到了电子产品这里,多巴胺起的反作用似乎更大。Facebook的创始人肖恩帕克说过:“我们是如何夺走人们的时间和精力的?我们只是利用了人类心理的弱点,在放入了一点点的多巴胺。”
所以我们常常会觉得更好的东西永远在下一页,常常刷手机刷到停不下来。
当然,很多人觉得自己离不开手机,是因为手机搜索信息太方便了。不过,你能分清大脑是在寻求奖励还是在搜寻信息吗?这两种行为可是非常相似的。到底是人在玩手机,还是手机控制了人,还非常有讨论空间。
多巴胺的另一个功能是在短时间内缓解压力。
研究人员发现,对手机上瘾的,常常是那些好胜心强,自尊感低,时常给予自己巨大压力的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人群。相反,性格温和,不急躁、不紧绷的B型人格人群,大部分不会上瘾。
再回到青少年这个阶段上,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受电子产品影响。成年人如果需要处理一项迫切的工作,还能够控制自己,把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开。
可青少年不同,大脑各个功能区的发育时间是不一样的。抑制冲动情绪及延迟满足的额叶差不多25岁致30岁才会完成发育成熟。
所以娃会不断得到多巴胺怂恿“快去玩手机吧”的信号,但几乎无力抵挡诱惑。
02
比起近视,易怒、抑郁、注意力缺失才是更大的危害
朋友曾经向作者吐槽,带孩子出去旅游时,孩子吃饭也不肯放下手机。他和孩子大吵一架后,把所有电子产品都锁进了房间。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他们整个心思还是在手机上面,完全不想跟我们交流。”
电子产品带来的危害之一就是容易变得焦躁易怒,这其实还是和多巴胺有关。
多巴胺在十几岁时分泌的最为旺盛,往后以每10年10%的速度递减。分泌的多,一方面会鼓励孩子探索外边的世界,尽快学会更多技能;另一方面,如果突然戒断,就会出现非常强烈的负面情绪,曾经有项实验数据表明,受试者离开手机10分钟内,他们的压力激素便会增加。
能感受到大喜大悲,再加上控制情绪的脑部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在电子产品的使用上,年纪越小的人越容易产生暴躁情绪。
电子产品还会给人一种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错觉。在疫情刚开始时,OK在家上网课,我发现他听了一天也没记啥笔记,问他原因,他很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截图了呀。”可当我问他老师讲了哪些东西时,他又支支吾吾地说不上来。
《手机大脑》中把这种现象称为“Google效应”,也叫作数字健忘症。
相比信息本身,大脑更加倾向于记下信息被储存的地方。大脑倾向做出更“懒”的选择,依赖手机会让孩子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难上加难。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放在当下是再合适不过了。
另外,虽然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表明玩手机会导致抑郁,但其中肯定有某种联系。《手机大脑》综合了60个机构、涉及人数达12.5万名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发现,每天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便会更大。
其中以4万名儿童及青少年为对象进行的研究显示,相比缩短使用时间的另一组人群,每天使用数码产品超过7个小时的一组人群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例多出了2倍。
这很可能和社交媒体有关。别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可能已经会互相攀比了。同学使用的什么设备,假期去哪玩儿了……这些信息都会成为他们的考量标椎,一旦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负面情绪,甚至降低他们的自信。女孩尤为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
但美国大学还做过一项研究,在样本中的学生“抛弃”了社交媒体三周后,抑郁感与孤独感得到了缓解。
电子产品再怎么发展,也取代不了现实生活。
美国儿科学会在标题名为“让孩子们尽情玩吧”(Let Kids Play)的报道中强调,如果想要培养幼儿大脑抑制冲动的能力、专注力和社交能力,线下游戏是必要的。
03
预防上瘾,这些技巧要使用起来
不过,虽然手机、平板有诸多弊端,但它又不可或缺。我们必须考虑的一点是,它已经成了娃的社交工具,当同学都在用手机、平板交流时,如果娃没有就容易觉得自己不合群。
所以最后我也分享一些自己在这方面的小经验,OK是完全不沉迷电子产品的,这一点身边的朋友也很惊讶,其实我用的都是常规操作打下来的组合拳,事实上证明,只要长期坚持,确实是真的有效!
首先第一步就是管控好电子屏幕时间。
之前也和大家分享过,可以下载一个APP来监控手机使用的时长,或者用手机系统自带的儿童、青少年模式,具体看点这篇《蠢哭了!为了限制娃用iPad的时间,每次只充20%的电》
或者直接用学习机,只装和学习有关的app。
8岁以下的孩子每天将时间尽量限制在1个小时内。8岁以上的儿童每天使用手机和面对显示屏的时间别超过2小时。
这个时间的限定基本上就是上限了,即便是节假日也不要“开闸”。
第二步,就是多带孩子做户外运动。
从OK一年级开始,我就给他报了网球班和游泳班,强身健体之外也可以让他在运动中多多释放压力。周末都会带他去外面公园或者山上溜达,让孩子多感受一下现实世界的美好,这一点至关重要。
另外就是,我非常支持他完成作业之后,多和小伙伴玩耍,其实很多爸妈把手机扔给孩子也是出于无奈,希望孩子能静一静,自己玩一会,或者要忙着处理工作上的事,这时候能出现一两个小伙伴把娃带走,真是帮了大忙!
第三步,就是尽可能管好自己。
一到家里,我的手机都是静音模式,虽说我不能做到不用。但和孩子交流时,我尽量不看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