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放烟花、游泳:禁止Or在父母监护指导下享受乐趣?

因为接触某个东西有一定风险,或做某件事情有一定危险,为此,你是不让自己的孩子做以杜绝风险呢,还是在自己的监护与指导下让孩子做呢?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也是两种不同的教养孩子的方式。

譬如,刚刚过去的兔年春节,烟花爆竹得机刷了一波存在感。但在一片欢呼声中,也时常听到一些人发出的担忧之声。特别是“放烟花爆竹危险论”颇有市场。

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位微博主所发一段文字,颇能代表不少人的心声:跟女儿去放了几次烟花爆竹,我都在旁边盯着。多玩几次后,孩子敢自己点火,家长更加不能放松。父母作为监护人必须陪同看护,因为一旦出事就是见血的……网友说,之所以要禁烟花爆竹,这不是最重要的,能造成恶性伤害的何止烟花爆竹?最重要的是,一、让孩子有安全意识。一方面远离可能伤害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对于危险性的物品要严格遵循正确安全的操作方法。二、看护好自己的孩子,懂得保护自己,懂得不伤害别人。

从上述思考中,能很直观地发现两个时代的意识流变。如今,不少孩子都被父母灌输了“远离烟花爆竹”的理念。

但在我少时,孩子们玩耍烟花爆竹,是有一套“特权”下放的,基本上,父母除了会做相应的讲解,基本不会干预怎么放、在哪放烟花爆竹。当然,也有禁区,那就是一般不可以放那种“巨型”爆竹。谁都知道,经过新技术的加持,烟花爆竹越来越“猛”,即使是山野村夫,也将触碰危险性较大的烟花爆竹的机会留给大人。总的来说,我们较早地感受到了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始快意。这种快意等同于孩子们在野地里“闯荡”的乐子。明知道野地里可能有毒蛇,但父母也不会将我们限定于“安全地带”。掌握了从古老的文化深处延续而来的避险原则,即便年幼,也可以拥有更大的自信和自由度。

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也在这种“闯荡”训练中,认识到了屋外天地的内涵。我小时候在野外弄伤过腿肚子,因没有及时处理而溃烂、卧床不起过,这样的危险,这样的经历,促使我更懂得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存法则,也知道有问题拖不得。

如今,烟花爆竹被一些人不待见,一大理由就是烟花爆竹容易伤人。确实,多年来,因燃放烟花爆竹而受伤的例子,也不是一个两个。曾在短视频平台看到调皮蛋在窨井盖上放爆竹,结果引爆下水道的甲烷、连盖带人震飞的“名场面”,这样做的后果的确令人忧心。

出于一种对于烟花爆竹危险性的直性描摹,烟花爆竹在公共议事空间更显出“生人勿近”的一面,这种观念其实是有逻辑性错误的。不是所有的烟花爆竹都有显而易见的危险性和伤害性。危险不危险,只是相对的,当掌握了正确的燃放方法与风险控制措施后,部分烟花爆竹就可以尽在掌握。

如果每一代人都教自己的孩子远离烟花爆竹,那么烟花爆竹早就消亡了。正因一代代人都按照一种正确对待具有危险性的烟花爆竹的路径,引导孩子燃放烟花爆竹,这项传统才能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人心灵相通的庆贺方式。

某些家长见了烟花爆竹就大惊失色,立马将孩子拉到一边,这个不许,那个不准,这是典型的因噎废食。

人生在世,做哪样事会没有丝毫危险、会绝对安全?就说过马路吧,车水马龙的,孩子穿越道路,肯定有危险,就算你全然遵守交通规则,那也可能被浑不吝的违章车辆给碰到不是?然而,我们多数人都会以足够的耐心和诚意,来教孩子过马路的“法则”,从带着孩子过街,到让孩子“单飞”,从而给了孩子一份良好的社会体验。

在我孩子才六岁的时候,我们就引导其独自从小学校园走回家,其间路程不远,但也有几个十字路口要过去。我们先是在一旁观察,继而放手让其体会,这种经验的养成,对其成长大有帮助。

民间对于让游泳的态度,也可拿来一说:对于孩子游泳,既有反对派,也有赞同派。如果因为游泳会突发抽筋等危险状况,就不许孩子们下到泳池或合适的游泳场——譬如有人保护的浅海边,那就太没劲了。

也许有人会责问,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有点“憨大胆”,有点不负责。其实不然,他们在过往的时代,并不懂得监护人的要义,也可能并没有“尊重孩子”的认识,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他们往往也尽到了引导、提醒的责任。正因为有了他们具体而微的亲身示范、讲解,我们才较早地了解到了一些事物的规律和“枝蔓”,从而让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变得更为立体化、多元化。换言之,我们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被锁在温室和玻璃罩中的孩子,很大程度上要感谢我们的父辈下意识的“放权”和推动。

这种自热而然的监护意识,在今天仍有启示意义。让孩子远离身心无法承受的危险情状,是必须的。但教他们了解危险、化解危险,是不可忽视的课题。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履行监护之责,不是只为了让孩子反复牢记“危险物品统计”,反复背诵“远离危险篇”,不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老实”、古板、僵化,而是为了激发、催生和呵护他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天性、创造意识、解决问题的本领。总之,将他们带入虽然不免“危险”和紧张,但能抒发内心、与自然互动的情境中。

我们的孩子可以不必成为物质上很富有的人,但一定要成为在精神上有自主、独立意识的强大的人。这取决于他们的后天努力,也取决于为人父母者在监护、教育问题上的明智。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伍里川

标签: 孩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