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厉以宁!北大光华人回忆:无论演讲、上课,永远都带着密密麻麻的手写讲稿

2月27日,厉以宁走完了他92年的人生之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官网在当晚变为黑白色。

2月27日晚,北京大学新闻网发布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法律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2006年1月,厉以宁进行演讲。图据视觉中国

厉以宁的头衔很多,但是特别为人熟知的,是他率先在中国提出企业股份制改革而被称为“厉股份”。2月27日晚,多位经济学家、昔日的同事和学生等都以各自的形式表达了对厉以宁的悼念。曾经多次接触厉以宁的王女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厉老生前非常平易近人,每次参加活动或者出席讲座都不会迟到,在进行演讲时,也会提前细心准备厚厚的手稿。

创办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厉股份”走了,

此前已住院一段时间,

1930年11月出生的厉以宁是江苏仪征人,著名经济学家,1994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成立,厉以宁是创始院长。

现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厉以宁去世后,学校已成立治丧委员会开展相关工作。厉老此前一段时间身体便一直不好,在协和医院住院。“我们(2月)28日上午会发布厉老的讣告,厉老生前的贡献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概括的,所以详细的讣告需要一段时间。”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2月27日晚,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官网已变为黑白色。

据新民周刊2018年的一篇报道,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征程中,厉以宁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这位北京大学的教授,以具有建设性的经济学著述奠定了他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而他对中国经济改革最大的贡献,是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提出了在中国要积极引进企业的股份制,他由此得到了“厉股份”的外号。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厉以宁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在资料室坐了20年“冷板凳”后

为股份制改革四处奔走

厉以宁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经济日报2014年一篇对厉以宁的报道写道,1955年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并留校后,厉以宁在大约20年间历经磨难,在资料室“坐冷板凳”、下放农场劳动。

当新时代来临,厉以宁站在了潮头。

新民周刊2018年的报道讲述,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走出“文革”磨难的中国百废待兴,最大的难题之一是城市居民的就业问题。

1980年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主持召开了全国劳动就业会议。参加会议的各路人士纷纷提出,为了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政府应当大力兴办企业。但是,国家拿不出那么多资金来兴办企业。厉以宁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可以组建股份制形式的企业来解决就业问题。他说,股份制企业就是民间集资,不用国家投入一分钱,就可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厉以宁的这次发言,是在高层会议上第一次发出的关于股份制的声音,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股份制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经悄然兴起。因此,股份制经济实际上是中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后必然要走上的一条道路。厉以宁以其敏锐的目光,看到了这种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为此而大声疾呼。但是,股份制这种脱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组织形式,当时在一些人看来,无异于是颠覆社会主义的“洪水猛兽”。围绕着股份制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学术界出现了激烈争论。

从1984年到1986年,厉以宁奔走于全国各地宣传股份制。

据厉以宁2018年发布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公众号上的文章回忆,1986年4月下旬,北京大学“五四”科学讨论会在北大校园里开始了。4月26日,那天是人山人海,大家都为了听一听中国该怎么改。厉以宁在会上的第一句话就说:“中国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中国改革的成功必须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功”。

次日,国外的报纸刊登了一个消息:“在中国出现了另一种思路:走股份制改革的道路!”

1986年9月,厉以宁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经济改革最好的手段便是利用股份制的形式来改造现有的国有企业,改造现有的大集体企业。之后,股份制经济在姓“资”姓“社”的争论中逐步推进,并且从最初的集体企业开始向国有企业延伸,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出现的股份制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一个完善的股票市场在中国出现了。随着改革的深入,股份制理论成为中国最流行的经济思潮之一。社会高度肯定了厉以宁的功绩,厉以宁和他的“厉股份”的称谓,也载入了中国股市发展的史册。

一位北大光华人眼中的厉以宁:

无论是论坛演讲还是给本科学生讲课,

永远都会看到他写得密密麻麻的手稿

2月27日晚,厉以宁去世的消息发布后,很多他的同事、学生都用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厉以宁的缅怀。

当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第三任院长张维迎发布消息:“厉以宁老师也走了!他代表了中国经济学的一个时代,也带走了一个时代!厉老师千古!”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符国群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也是刚刚得知厉老去世的消息,“非常难过”。

1950年出生的贺阳曾任王府井百货大楼总经理、党委书记,北京市体改办副主任,国家体改委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司司长等职,后任北京恒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人生曾与厉以宁有过多次交集。贺阳撰文回忆,自己是1985年与厉老相识的,此后还在1987年有过一次交谈。“厉老师当时住一套小三间单元,每间房子都不大,几乎没有厅。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张床都垫得老高,下面放着一箱箱的书。”

1991年4月,贺阳的文集《改革·思考》由改革出版社出版,这是贺阳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书。虽然没有师从过厉以宁,但贺阳请厉以宁老师作序,厉以宁不但一口答应,而且很快就把写好的手稿寄给到了他。

“拆开信封,我大吃一惊,没想到厉老师竟然写了整整14页纸、5000多字!其中还精心地画了两幅经济运行流程图!厉老师通过这篇序言,几乎把他和我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的主要观点做了一次阐述。”1993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系统的政策研究部门和体改部门开始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贺阳申报了研究员,厉以宁还曾为他出具了推荐书。

大约10年前,王女士恰巧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作。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和厉老的接触其实不那么直接。但即便作为一名“旁观者”,厉老的工作态度、治学风格都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平易近人,是厉老留给王女士的第一印象。

王女士在光华管理学院工作期间,曾多次参与组织高级论坛、学者讲座等互动。“每次活动,我们都会邀请厉老作为重量级嘉宾来讲课,他只要身体允许,就一定会来。”

王女士还记得,有一次活动刚开始收到的反馈是厉老那段时间身体不太好,大概率来不了。但之后80多岁的厉老身体稍微好转后,还是来到了现场。

在王女士的记忆里,厉老从来都是最守时的。给学生上课时,他常常会先到教室等着学生;到会场时,也从不会卡点到,总是作为前几名嘉宾进入会场。王女士还记得,活动现场因为考虑到厉老高龄,所以负责会务的人员会准备好发言用的椅子,但那时八十多岁的他总是坚持站着讲完。

王女士坚定地认为,厉老同样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他不管是发言还是讲话,从来都不会讲那些虚话套话,每次开场白都单刀直入——‘今天我讲三个方面’。”

在厉老的课堂,不会觉得晦涩无趣,不会觉得高深难懂。让王女士印象深刻的是,“无论是课堂还是讲座,你会看到他写得密密麻麻的讲课手稿。即使是这么高龄,每一堂课,每一个讲座都会有针对性认真备课。”王女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不管是给本科学生讲课,还是给EMBA高管、论坛讲演,人们都会惊讶于厉老手中厚厚的一摞手写讲稿。

“几乎所有人都会惊讶这些手稿,大家都忍不住要拍照留念。”王女士说,手稿里记录着厉老每次讲课的要点和逻辑,也正是这些手稿让每一堂课都变得生动传神。

↑厉以宁先生做演讲时准备的手稿(受访者供图)

就在厉老逝世的夜晚,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朋友圈里,这些被拍照记录下的手稿,又一次闪耀在了无数人的朋友圈里……

红星新闻记者 杨雨奇 付垚

责编 任志江

标签: 北京大学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