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最近米粒妈刷到这样一个话题。
一个女孩拍摄了妈妈在厨房做豆面的背影,本来温馨的场景却配上这样一句话:不出意外全家又要挨骂了。
原来,因为豆面做起来又麻烦又费力,女孩说自己的妈妈每次都会因为太累而发脾气,吃饭的家人,甚至是不相干的锅碗瓢盆,都要被大骂一通。
所以每次吃豆面的时候,家里所有人连大气都不敢出,吃完之后还要赶紧洗干净自己的碗筷,生怕触怒妈妈。
可即便如此,妈妈还是会因为自己的辛苦付出而大发雷霆。
在这样的情绪压力下,家人甚至开始讨厌这道所谓的美食,可是妈妈却非常热衷,让人既无奈又害怕。
有人不理解,既然这么累,做完还要发脾气,那又何必做呢?
其实,当妈之前,米粒妈也很费解。
但当了妈之后,米粒妈完全能理解。
这就是自我感动式的付出与牺牲,不考虑对方的实际需求,按照自认为好的方式付出。
关键是在付出之后还会责怪对方,使对方产生愧疚感。
米粒妈在评论区看到有太多网友有过类似的经历,父母的每一次付出都让他们格外窒息。
“我这么辛苦还不都是为了你,你怎么能不努力呢?”
“我每天累死累活给你做饭,你还不爱吃?”
“我省吃俭用都是为了让你过得好,你还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吗?”
但是,这种以爱为名的牺牲壮举,不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反而会倍感压力。
巨大的牺牲感,压垮了孩子
一点也不夸张,都2023年了,米粒妈还在热搜上看到过好几个类似的帖子,印象最深的还是半颗猕猴桃事件。
一位网友说,猕猴桃9.9一个,虽然贵但是他经常买给女儿吃。
可是他自己从来都不舍得吃果肉,把果肉盛给女儿后,自己只能啃着厚厚的皮来尝尝味道。
米粒妈却觉得给孩子一个人吃好的,自己只吃边角料,要么会让孩子变得自私,要么会给孩子莫大的压力。
正如有留言说的那样:什么好的都给我,反而会给我很大的压力。我希望的是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哪怕只是尝一口。
他说:不知不觉我也成了父母辈那样的人,也许是因为我也成了父母辈。
说实话,米粒妈一点也不认同所谓的“父母辈”的做法。
好像只要成为了父母,就只能成为那个什么都“不爱吃”,什么都“不配吃”的人。
就像大家都听过的,“妈妈吃鱼头”的故事。
吃鱼的时候,母亲总是会细心挑刺,把鱼肉都留给孩子,自己则只吃鱼头。
当孩子问起,母亲却告诉他:妈妈爱吃鱼头。
当孩子长大成人才意识到:“妈妈并不喜欢吃鱼头,只是因为更想让你吃到鱼肉”。
这个故事的最初寓意是让人看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可是米粒妈觉得这个故事充满了遗憾。
孩子会深深愧疚自己年少的不懂事,而母亲沉重的爱终究会压得孩子根本喘不过气,也与想让孩子幸福的初心背道而驰。
类似的还有“芒果肉都是孩子的,我只配吃芒果核了”、“吃饭先紧着老公孩子,自己就吃点剩下的”等等 。
父母的牺牲感,会带来期待感,这是人性使然,父母一定会期待孩子给出相应的回报。
可能是好成绩,也可能是听从安排,无论是什么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毕竟,面对父母的一句“都是为了你我才这样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心安理得地继续享受,只会背上沉重的包袱,艰难前行。
父母的爱,有时也有条件
米粒妈想起电视剧《小欢喜》中的宋倩。
她是典型的自我牺牲型妈妈,为了照顾女儿英子,辞去了繁忙的教师工作,转而成为了相对清闲的辅导老师。
她的人生,以女儿为中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女儿。
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做饭、洗衣、辅导女儿功课,每一顿精心搭配的饭菜,每一次费尽心力的辅导,都让人感受到了她身为母亲的伟大。
然而,这份伟大的爱却有相应的条件。
她要求女儿听话。
女儿想要考南京大学,她却要求女儿必须留在北京;
女儿想和父亲接触,她却偏偏要求女儿和父亲划清界限;
女儿想要参加英文演讲,她却一万个不同意...
那场母女情绪爆发的戏,米粒妈只感觉到了心痛和窒息。
宋倩诉说着自己这些年的付出,数落着女儿不听话的表现,一字一句都在指责女儿对不起自己的牺牲。
英子痛哭喊着“我讨厌你”,不仅仅是讨厌妈妈的控制,更是想逃离妈妈自我牺牲之后,对自己的种种期待与要求。
从心理学上看,自我牺牲往往伴随着干涉和控制,当无法达到目的时,就会把自己的牺牲挂在嘴边,以此来批判孩子的不懂事。
在米粒妈看来,这就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
还记得张一得吗?
18岁以118分的托福成绩,考入了埃里默大学,却在入学半年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与英子相似,他有一位为他付出一切的父亲。
父亲放弃高薪工作,卖掉市中心的房子,带他归隐田园,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他的成长。
收藏着他无数个第一次的瞬间和记忆,也要求他必须在任何时候都呈现最优秀的一面。
上小学时,父亲对他的要求就是“你从今天开始到小学毕业,如果这六年中没有考100分,不能考第一名的话,爸爸就会罚你。”
父亲付出的实在太多,张一得无法说出任何一句反对的话,只能默默承受。
可是在他心里,他一点也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父亲眼中世外桃源的家,对他而言也是一个可怕的地方。但因为父亲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无法向外寻求答案,他只能向内刺伤自己。
父母的牺牲的确是爱,但从一定程度上看,更是重担。尤其在一次次的重复下,就会变成孩子内心推不开的巨石。
孩子只会压抑自我,去迎合父母的想法,而当再也无法抑制,就会彻底爆发,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父母爱自己,就是在为孩子减负
《少年说》中的一个高一女孩,对妈妈说的一句话很触动米粒妈:
“从今天起,我要独立,你要洒脱,我希望你真正的快乐。”
因为妈妈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照顾女儿身上,疏远了朋友,没有了其他活动,生活越来越单调,对女儿的要求也愈发严格,让女儿倍感压力。
女孩希望看到的是积极生活的榜样,而不是为自己牺牲一切的父母。
父母与孩子,是相互独立却又相互影响的人,父母只有学会爱自己,才能引领孩子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Papi酱也曾分享过自己和母亲的一段聊天记录。
母亲上一句还在说:“你这几天很忙很累吧,心疼,要照顾好自己。”
下一句立刻变成了:“我现在要去K歌了。”
她开玩笑说:妈妈带着对女儿的心疼,走进了KTV的大门。
可内心里,是满足和快乐。
就像她说的那样,当父母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付出不断重复时,子女的心里不是感动,而是深深的负罪感。
他们只会觉得,父母人生中的糟糕部分是由我造成的。
作为孩子,最开心的莫过于看到父母也能大大方方地享受生活,快乐生活。
因为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抛开负罪感所带来的包袱,无所顾忌地高飞。
当代老母亲有一句口号:“再甜不能甜孩子,再苦不能苦自己”,米粒妈觉得一点毛病没有。
我在《“再甜不能甜孩子,再苦不能苦自己”的家长,都在想些什么?》中写过一件事:
米粒四五岁的时候,我有一次带着他和朋友一起吃烤鱼。
朋友为了照顾孩子就提出,我们吃不辣的口味,这样米粒也能吃。
可是,老母亲我想吃辣的啊。
我就直接拒绝了朋友,说一会儿我给他买个汉堡就行了。
朋友一脸问号:你这是不是亲妈呀,咱们吃着烤鱼,然后就拿个汉堡给孩子打发啦?
当然了,老母亲得到了快乐,孩子也吃到了爱吃的汉堡,何乐而不为呢?
说到底,只有父母先爱自己,才不会从内心里出现怨怼,更不存在对孩子的道德绑架。
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从父母身上学会如何爱自己,自在快乐地成长。
毕竟,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孩子幸福。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