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思维困扰我的前半生,娃面前我绝不哭穷!

OK妈: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成熟,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和我聊起钱的话题。比如儿子之前就问过我一个月赚多少钱?有时候,甚至问题很“犀利”:妈妈,班里同学大野说最近他家里又买了一套新房,他家的房子好多啊,我们干嘛要租房,是没钱买吗?

是坦诚回答还是有所保留又或是装穷,我和好友小y妈热烈探讨过!她说她一定不会在孩子面前哭穷,因为她自己的经历告诉她,这不仅不会让孩子学会节约和珍惜,还会让他们被“穷人思维”深深禁锢,这非常可怕。

文:小y妈

我和朋友讨论过彼此的金钱观,发现我们都是在“哭穷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这种“穷人思维”深深困扰着我们的前半生。

朋友搬新家曾为了一张沙发逛遍了二手市场,连一张1500的二手沙发都“下不去手”;

我曾为了省钱,连续几年只舍得用家里人淘汰下来的速度极慢的智能手机……

不是“买不起”,就是舍不得花。

现在,家里的吞金兽已经渐渐到了可以“谈钱”的年纪了,我们应该怎么向我们的孩子去说“钱”?

富养的孩子,依然觉得“我不配花钱”

我父母不算特别有钱,但爸爸是工程师、妈妈是医生,家里条件还是可以,给我所有的吃穿用度,都是他们能力内给的最好的。

理论上讲,我也算是“富养”的孩子,但是从小的家庭财商教育,让我花钱常常会有负罪感,甚至有种“我不配花钱”的感受。对于钱,我是始终有种“匮乏”感的。

1994年,奶奶因为小病住院,住院期间,我和父母去看望奶奶。奶奶随手塞给我15块钱,一张10块一张5块。

父母说,“既然给你了,你自己拿着花吧。”

第一次得以支配15块这样的“巨额大钞”,小小年纪的我有点小兴奋。

第二天,在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我花了6块钱,买了一些戒指糖、几袋小零食,还剩下9块钱。

当时,心情有些激动又忐忑,这是我第一次支配那么“大”数额的钱,我买了许多自己喜欢、想要的东西,15块零花钱还剩下了个“大头”,我克制住了“花更多”的欲望。

那天晚上,我和我妈说起此事,当听说我第一天就把零花钱花了一小半,我妈竟然生气了,她批评我,“乱花钱!一点也不节约!”

当年本该是一次很好的财商教育机会,我妈可以问问我,6元是如何支配的,打算如何处理剩下的钱,甚至有没有办法让钱变出更多的钱?如果觉得花太多,也本可以适度引导一下理性消费的。

但这件事最终却变成了我的“童年阴影”,一直记了20多年——母亲的批评让我产生了深深的自责、迷茫和自我否定感——我没有资格、没有能力去支配这些钱。

“节约”是一种美德吗?

我爸喜欢各处投资,导致家里现金流一直不算很充裕。2008年,我们家置换了一套大一些的房子,交完首付款,我妈手里的现金只剩下几千块。

母亲无数次向我抱怨,“家里没钱了!”

那几年,我时常活在母亲“没钱”的阴影中。那些年,我买的衣服都是商贸城里几十元的地摊货;去北京玩,硬生生做了十几个小时的通宵硬卧;

整个大学四年,我几乎没有一桩像样的消费。

明明,家里并不是真的“没钱”。

偏偏,那时的我,还为自己可以为母亲“省钱”,而有些沾沾自喜。

母亲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那是更为穷困的一代人。母亲把太爷爷、太奶奶那种极致“节约”的品质完美复刻到我身上。从小,她逢人便说我,“节约”,“不会乱花钱”,“特别省”。

家庭教育让我从小觉得,“消费”是罪恶的,“节约”是高尚的。其实哪怕直到现在,工作多年,财力还可以,我依然舍不得花千元以上去买个包包。我觉得自己“不值得”。

要知道,那个年代,同样生活在杭州的雪梨(我同校的学妹),已经通过互联网电商卖衣服卖得风生水起,做到了千万资产;

而我还在为自己大学四年存下一万块而沾沾自喜,为了省几块钱疯狂比价……

钱”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吗?

母亲特别喜欢用“钱”来衡量一些事。比如我某日很开心地买回一条打折处理的牛仔裙,她一问价格,会说,“你为什么要买这么便宜的处理货,我们又不是买不起好的”,丝毫不顾我买到性价比高的东西时那种开心的感受;

比如有什么东西她认为买贵了,就会吐槽,“啧,这么贵”;

再比如,她会牺牲非常多节假日时间,主动要求加班,回家告诉我们,“我今天又赚了几百块加班费”……

她很少跟我谈论,工作到底开不开心,是否让她感受到价值,在家谈论得最多的,是“这个月我拿到了很高的奖金……”

这些事或多或少会对我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在工作中,由于过度看重“价钱”,我会本能去掂量,我做这件事,可以赚到多少钱?我的付出和获得成不成正比?

于是,那些吃力不讨好、活多钱少的工作,我就不愿意干;那些来钱快的活,我才愿意干。

在领导眼里,下属老是做那些看起来“性价比高”的活,不愿意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活,下场是什么?下场就是领导认为你没有发挥你的“价值”,最后把你边缘化。

当初克制的消费欲和错误的金钱观,也让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工作以后,经济相对独立,我会不停地购物(尤其是买衣服),呈现一种病态的、停不下来的“买买买”的状态,明明已经不是Ineed,只是I want,但是那个“want”会一直填不满,似乎是对童年时被过度压抑的生活的一种报复。

有人可能要说了,你自己都当妈了,就别再怪罪原生家庭了。

的确,我在工作、生活上栽了很多跟头后,终于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正常的财务观念。

推荐两本书——《穷爸爸和富爸爸》《小狗钱钱》,这两本书对于建立正确的财务观念来说,有很多好处。

孩子的金钱观,怎么建立?

现在三十多岁的我,慢慢对财务有了不同的观念,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明白:

因为我们有想要实现的愿望,所以我们要赚钱;人生活着并不是为了功成名就,而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也为社会创造价值,用有限的资源,去幸福地过完这一生。

我儿子今年五岁半,我这样试着让他去建立一定的财务观念。

①让孩子帮忙采购

这一点,儿子的幼儿园就做的比较好:

我们班级每个季度都会组织孩子去一趟超市,购买他们需要的东西。

在上超市前,老师会发给孩子一些表格,比如这期的主题是“秋游”,小朋友需要自己采购秋游所需要吃的水果。小朋友会在表格上画下自己想要采购的两样水果。

画完想要采购的水果后,老师会让小朋友跟家长要30元钱,这30元尽量用各种面值的面额组成,比如5元,10元,还有硬币等等。

到了采购日,幼儿园小朋友排队到超市采购,自己去挑选水果,购物的过程中,小朋友要了解自己实际需要吃多大的量(买过量了钱会不够用,买少了,春游又会不够吃),自己做好“预算”,自己学会去合理支配这些费用。

这样的活动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因为孩子会明白,手上的资源(钱)是有限的,我必须学会合理去支配它。

不能因为我爱吃草莓,我就买十斤草莓,手上可支配的钱办不到。

美国家庭经常会给孩子罗列一张shopping list,让孩子在家庭中帮助家长采购;学校也会定期举办“跳蚤市场”,让孩子去变卖闲置物品换钱。

再大一些,学校里还会有真正的创业活动,小朋友要自己去设计一些小的商业项目。

财商在无形中便锻炼起来了。

②让孩子有可支配的金钱

儿子从三、四岁起,我们就试着让他自己去支配零花钱。每个月会给五十元,如果想买什么东西,就用自己的零花钱买。(压岁钱我们给得比较少,因为这钱来得太容易,小朋友很容易毫无感觉地花掉它。)

我们希望,他用较小的额度,大胆去做各种“如何花钱”的尝试。

以前,儿子对“买买买”是没有太多概念的,他觉得反正自己喜欢什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总有人会掏钱。

有一次我们在云南买了一瓶鲜花酸奶,他手没拿稳,还没喝就把瓶子cei碎了,我们口头说了他几句,结果他一脸的无所谓,“你们再给我买一瓶不就行了?”

倒不是这个鲜花酸奶有多贵,只是孩子会觉得,反正浪费了钱也有大人“买单”。

我的做法是,他想要的东西,就用自己的零花钱(或者压岁钱)去买。如果刚好没有带钱出来,我会跟他说,“不如你问我借钱,回去再还给我”,回去我也真的会问他“讨债”,慢慢让他建立起一个“私人账户”的概念。

有的时候,账户里没钱了,他自己也会慢慢开始掂量掂量了,有些东西,到底值不值得花钱买?

③让财富给人带来幸福感

儿子去支配金钱的时候,特别大数额我会给他一定的意见,小的数额我一般不去评价。

有的时候,小钱花着花着,这个月的零花钱就没了。我会引导儿子,“你上次买的小乐高,某宝上要便宜一半,这笔钱你原本是不是能省下来呢?”

几次下来以后,儿子去玩具店闹着要某一款玩具的情况明显少了。

2020年因为各种原因,我一度情绪低落重度抑郁。

有一天,我吃过饭一个人出去慢跑+散步,儿子在我先生的鼓励下,为我办了一张健身卡。

我先生问儿子,“妈妈最近不开心,你用零花钱和剩下一点压岁钱给她半个健身卡好不好呀?”没想到儿子爽快地把钱拿出来给我办了卡,还帮我填好了资料。

回到家,看到五岁半的儿子给我办的健身卡,因为感动+情绪积压已久,我抱着儿子“哇”一声哭了。

他愿意倾其所有,为家里人买一份开心快乐,五岁多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心意,真的很难得了。(嗯,等待他的是下半年要花钱,零花钱整个空了都没了,希望他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

不管怎么说,相信他一定能够感到,花了这笔钱,给家人带来的幸福、快乐、意义。

那些幸福的家庭回忆,比财富本身更为值钱,我想这也是我们努力生活、努力赚钱的意义。

OK妈说:

我们这一代在育儿这件事上真的算是非常自律非常拼,所以有关教育的点滴咱们真的关注得挺细、也思考得很深,而聚集在我这个号上的爸妈们更是这当中的佼佼者,所以有关“金钱观”有什么见解也可以底下留言,大家一起来交流哦~

标签: 孩子 父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