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的这4个细节,揭露了父母教育成不成功

餐桌上的细节,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小小的餐桌,不仅藏着孩子的个人修养,更彰显了整个家的教育。

作者 | 枫子

央视的社交账号上,曾分享过一段撒贝宁与众主持人吃饭的视频。

白云悠悠,微风习习,撒贝宁、王冰冰、尼格买提、任鲁豫等人围坐在一桌,说话间,就聊到了餐桌教育。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着各种家规:

不准吧唧嘴、不准掉一粒饭,不准掉菜,不准挑食,不准剩饭……

撒贝宁还透露,自己小时候吃饭时,如果碗里还有菜没吃完,就不能去夹同样的菜。

有一次,他不小心犯了这个错,二姑妈一筷子就打过来,他手上立马就肿起了两条印子。

虽然狠,但撒贝宁表示,这样的惩罚很有用,打一次就记住了。

一旁的任鲁豫也颇为认可地点了点头。

是啊,孩子再小,餐桌教育不能少。

有句话说的好:“吃品见人品,餐桌见三观。”

小小饭桌,看似不起眼,却蕴藏着最重要的家庭教育。

一日三餐,看似循规蹈矩,却蕴藏着父母和孩子的教养。

要想养出一个受欢迎,有修养有内涵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注意下面这4个教育细节。

是否有特殊对待

藏着孩子的感恩

网上看过一个牛肉面的故事。

每天放学后,奶奶都会带孙子去学校旁的餐馆吃面。

两碗牛肉面,奶奶每次都把自己的牛肉夹到孙子碗里,乐呵呵地看着孙子大口吃肉。

有一次,奶奶提前将自己碗中的牛肉,夹到了孙子碗里,孙子没看见,便嚷嚷着要奶奶把肉给他。

任凭奶奶怎么解释,孩子都一口咬定奶奶把牛肉偷吃了,大喊“奶奶是骗子”,在店里撒泼大闹,还一把打翻奶奶的面条。

直到奶奶同意再点一碗面,把牛肉都给他才罢休。

故事虽短,却暴露了大多数家庭的通病:

吃的都按着孩子的喜好来,总是给孩子特殊照顾;

好吃的都紧着小孩先吃,大人自己随便将就。

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受之无愧感”:指的是孩子习惯了接受,就会觉得什么都是理所应当。

一个孩子,总是被优待,被放在家庭C位,他就会觉得受之无愧。

对他再好,他也觉得那是理所应该的,不会知道感恩;

反之,你稍微忽视了他,他就会心生不满和怨恨。

受之无愧感强烈的人,最后往往会变成一头“白眼狼”。

所以,想要孩子不自私,就不能给孩子特权感。

对此,李玫瑾教授给出了两点建议:

一是不准孩子先吃。

孩子喊饿时,父母可以告诉他:自己也饿着肚子,但还要煮饭菜,要想快点开饭,就要一起帮忙。

一定要让孩子在劳动和付出中学会理解和体贴父母。

二是教会孩子念着父母。

比如吃饭时爸爸还没下班,就要提前给爸爸分出一份干净的饭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让孩子知道,眼里不能只有自己,还要心疼长辈、敬重长辈。

养出一个懂得心疼父母,感恩父母不易的暖宝宝,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是否餐桌上训子

藏着孩子的性格

董卿曾在采访中透露,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饭。

因为吃饭的时候,父亲一上桌,就开始‘训导’她,说这个怎么不好,那个怎么不对等等。

董卿经常就是一边吃饭一边哭。

她说:“我最开心的事,就是父亲出差了,这样我就可以好几天不用见他。”

吃饭时间,本该是托举着一家人团圆的幸福时光。

但如果父母习惯性在餐桌上教训孩子,孩子的大脑就会将“吃饭”和“挨训”联系在一起。吃饭,就会变成孩子痛苦的来源。

久而久之,这种负面情绪还会潜移默化地烙进孩子的性格里。

知名心理学家胡慎之讲过自己的故事。

他说自己常常因为吃饭这样的小事而情绪失控。

比如,公司订餐,送餐的来晚了5分钟,他就会气愤不已,先是训斥迟到的送餐员,然后再不分青红皂白斥责一通负责订餐的职员。

这种性格让他的人际关系一塌糊涂。

胡慎之自己分析,之所以对吃饭这件事没有容忍度,其实是源于儿时父亲对他的严苛。

小时候,他经常因为吃饭的事情和父亲发生争吵:

他不想吃肉,但父亲非要他吃肉;明明不想再吃了,父亲总叫他再多吃点。

父亲还经常让他在吃饭的时间面壁思过,一罚就是3个小时,眼看着饭都凉了,父亲都没有半点怜悯。

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吃饭时易怒易燃的成人。

教育孩子,场合与时机很重要。

饭桌上不教子,是对孩子的尊重,更是对孩子爱的表达。

让孩子愉快地吃好每一顿饭,与家人共度温馨时刻,就是给予孩子成长的重要“养料”。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是否立下餐桌规矩

藏着孩子的教养

女儿曾和我说讨厌班上一位男孩,还说大家都不喜欢跟他玩。

一开始我还不理解,直到上周参加了女儿班上的春游活动。

中午饭桌上,菜还没上来,女儿口中的男孩就大声嚷嚷,催服务员快点,还一直拿筷子敲碗。

第一盘菜刚端上来,他就先转向自己前面,吃了一口觉得不好吃,直接吐在地上:“呸呸,真难吃。”

席间,还在每个盘子里扒来扒去。

我很客气地提醒:“小朋友不要挑食哦,夹到什么就吃什么呀!”

他置若罔闻,依旧只挑自己爱吃的菜,尽管碗里还很多菜。

一旁男孩的妈妈很不好意思地道歉,可说话间,却还在往男孩碗里夹鸡腿。

我们常说,教养,是孩子对外的社交名片。

很多时候,孩子的教养,就藏在一蔬一饭,一言一行之间。

有远见的父母,不会对孩子的不雅吃相视若无睹,更不会无底线地纵容,而是趁早立下餐规,规范孩子的用餐礼仪。

应采儿就曾在节目中提到,自己给儿子Jasper立了很多规矩:

不能浪费食物;

筷子不要摆在桌子上;

一定要坐端正;

中餐最好用筷子;

饭不能掉桌上。

……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Jasper年纪虽小,举手投足间却都是教养,被网友们称作是“小绅士”。

吃饭时,爸爸给他夹菜,他会礼貌地说谢谢;

不小心掉了米饭出来,他会立马道歉。

有一次,Jasper因为被妈妈责备无心吃饭,外公叫他吃东西时,他虽然心情烦躁,却依然很平和地回应:“no,thank you”。

在节目上,他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桌上有三块巧克力,他首先分给小伙伴一人一块,自己最后才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世界顶级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

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时间,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餐桌,绝不仅仅是享受食物的地方,更是家庭教育最好的修道场。

教会孩子好好吃饭,应该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是否能自主用餐

藏着孩子的独立

听过一句话:“孩子的独立,从父母退出餐桌开始。”

有人曾研究过不同国家家长餐桌上的表现,结果发现:

美国的父母在餐桌上的表现像是朋友。

在孩子能拿得动勺子时,父母就不会再给孩子喂饭。

至于孩子喜欢吃肉还是蔬菜,或者别的,父母从不加以干涉,最多只是提出建议。

孩子吃多吃少,父母更不愿意再管。

因为在美国父母的眼里,孩子已经可以为自己负责了,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中国的父母在饭桌上的表现则好比服务员,如果家中还有老人的话,那老人堪比“海底捞”服务员:

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捧着碗端到桌上,一遍又一遍呼唤着孩子吃饭;

父母则端着碗追赶着孩子喂饭;

有的孩子都十几岁了,还父母帮忙盛饭,夹菜,添汤。

虽然不是说中国孩子应当如美国孩子那样吃饭,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的中国餐桌都缺了独立教育。

父母在餐桌上的代劳,不是爱,而是害,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更是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还记得《变形记》里的富家女刘思琪吗?

从小,父母就给了她全方位的照顾,小到吃饭穿衣,都不用自己动手。

这导致她都16岁了,每天吃饭依然动口不动手,还要妈妈一口一口地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教育学者钱志亮说:“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就是在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

家长再爱孩子,也不要越界;再不放心,也要孩子自己动手。

家长越早退出餐桌,孩子才能越早独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教育学家尹建莉曾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饭桌虽是方寸之地,却藏着孩子未来的模样。

今天,我们在餐桌上的每一次用心,未来都会在孩子的成长轨迹中显山露水。

所以,不要只把餐桌当做一个填饱肚子的地方,而是要当做孩子价值观树立、性格发展、品质培养、独立教育的“修炼场”。

良好的餐桌教育,才是父母留给孩子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养出一个有修养、懂感恩、自信独立的好孩子。

与君共勉。

标签: 孩子 餐桌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