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一则视频引发了网友关注:安徽一名8岁的小学生,目前在读三年级,已经开始学习高中的函数知识,他的目标是将来考上麻省理工大学。
据孩子的父亲透露,他在上一年级时学完了小学知识,二年级时又完成了初中部分。他平时酷爱学习,感觉学得累了,就会去听课放松一下。
网友们直呼不可思议,有人表示羡慕,又一位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也有人表示质疑,到底这位天才少年能否创造一个神话。若干年后,他会是一颗耀眼的新星,冉冉升起,还是如昙花一现,陨落凡尘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年少时出类拔萃,天赋非常人可比。各种知识竞赛类的综艺节目中,天才少年的身影频频出现,而几大高校设立天才少年班,从全国各地网罗少年人才,也早已不是秘密。
但是值得玩味的是,同样是天才少年,一部分人成年后依然遥遥领先,成为各领域的尖端人才;而另一部分后来却籍籍无名毫无建树,甚至有的因为性格问题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最近,教育界有一种呼声是抵制“超前学习”,特别是两会中有政协委员呼吁要严查严办这种行为,提倡让孩子们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平衡发展。
但是,面对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作为一名家长,是否需要帮助孩子接受“超前教育”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01
就业环境疯狂互卷,教育要不要内卷
有一个流行词汇叫“内卷”,意思是说大家被自愿加入到激烈竞争中,争夺有限的资源。
之前,华为公司曾以201万的年薪,聘用西安交大天才少年,一时引起了轰动。事实上,天才少年计划一直是华为吸纳人才的途径之一。
华为以外的其他名企,每年都会到各大名校去招揽人才。而身在不同院校的学生们,可以选择的机会,未来的职业前景则是千差万别。
网上爆火的考研名师张雪峰,总结过一段话特别扎心:世界五百强企业也好,国内五百强企业也罢,他们都会告诉你学历不重要,但是他们不会去普通院校招聘啊。
如此现状下,家长们不得不关注孩子的前途,于是拼了命地鸡娃补课,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必须竭尽全力为孩子铺就一条通往名校的路。家长切实感受得到的全部焦虑,几乎都会折射到孩子的教育上。
但是孩子本就弱小,还处于身心发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严重承受了超负荷的压力,而错过自我肯定自我探索的阶段,可能会陷入一种机械迷茫自我否定的状态。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刘擎教授,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表示,目前中国约有10%的孩子患有抑郁症,这个比例随着学龄升高而不断增加,到了高中阶段,这个比例是相当大的。
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会导致青少年学习后劲不足,人际关系变差,更容易沉迷于社交网络,甚至会出现厌学厌世自杀、报复社会等等各种问题。
前段时间,胡鑫宇自杀案闹得沸沸扬扬,他只是万千孩子中的一个,还有很多孩子处在身心失衡,拼命挣扎的边缘。
为了避免出现类似情况,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放眼未来有效陪伴,或许是最好的方法。
02
均衡发展,才是未来教育的新常态
原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在学校做过一次讲话,他提到了未来教育的新常态,就是要更大范围内促进教育的均衡。
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他也表示:“提前学习一些知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太大意义,而且会让孩子失去很多与生俱来的能力。”
实际上,北京四中出现过几个高考状元,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从来没有上过补习班,而是靠自身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北京四中,每年有高考状元出现,记者都会蜂拥而至进行采访,请他们发表感言。而其中一位女孩子则非常坦然地拒绝了采访,因为自己觉得没有必要。
有一次,学校请她回去给学弟学妹分享,在演讲中,她问了一个问题:“母校教给我们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而后,她告诉大家是从容淡定的心态,和坚定不移的价值观。
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张志勇发表了严厉查处“超前教育”的提案,引发广泛讨论。他指出,一部分学生接受超前教育,围绕升学考试内容做大量重复练习,而其他大量学生则跟不上教学的节奏,成为所谓的“差生”。
这种状况会破坏教育环境的生态平衡,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不符合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教育应该摆脱“唯分数论”,运用科学有效的理念培养人才。
的确,孩子在应该平衡成长的童年时期,接受大量枯燥的知识训练,身心俱疲;而家长也因为养娃,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不堪重负。
问题是卷到这个程度,很多孩子长大后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需要大家面对和反思的。
归根结底,我们想要培养的不是一个只会学习和工作的机器,而是一个有温度的,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到幸福的人。
03
内驱力是孩子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
其实,在我看来,“超前学习”和“超前教育”不能混为一谈,而大家普遍提到的是”超前教育“的范畴。
“超前学习”是孩子个人学习的意愿和热情,就如同前面提到的安徽小学生,他自己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把听课当作一种享受,自然父母应该支持孩子。
而”超前教育”是外界强加的,是家长要求孩子进行学习的,或者是学校、教学机构规定孩子必须要超前完成学习任务。
两者有本质的不同,“超前”的主体不一样,一种是主动学习,另一种是被动学习,最终的效果哪个更好可想而知。
很多人都听说过 “一万小时定律”,意思是说,如果想要在某方面达到专业水平,需要至少一万小时的练习。于是,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尽快掌握大量知识,而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
问题是如果急于求成,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知识,就意味着会压缩孩子玩耍以及睡眠的时间。长期下来,身体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会下降,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厌学,以及学习后劲不足的原因。
之前,网上一位小姑娘在视频中哭诉,向爸爸提出抗议,我写完作业玩一会有什么错,你给我压力太大了,我已经尽我自己最大的能力,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这位女孩的学习现状,其实也是千千万万家庭的一个缩影。
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驱力是孩子学习最主要的动力来源,也是一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关键因素。
前几天,心理学家武志红与一土教育李一诺在直播中提到:孩子的内驱力,往往藏在“没用”的事情里,甚至在游戏的过程中,如果体验到忘我的感觉,也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内驱力。
孩子喜欢“超前学习”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家长不应该超前定学习目标,特别是超级高难以实现的目标。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最后分享一句话,与各位家长共勉:孩子是因为优秀所以超前学,而不是因为超前学所以变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