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告诉我们,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以及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但是也有不少人似乎不大赞成这个观点,说是人之初,性本恶,那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今天就来和大家讨论讨论。
01,本能
———————————
首先:个人倾向于人性本恶。当然,这里的恶是指在社会人眼里的恶,而本身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恶。
在生物学上,有个比较有意思的词,叫做“本能”(instinct),它是人出生的时候最基本的本性。生物学上的本能是指由遗传因子决定的生来固有的行为。心理学上也有类似的解读
本能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巩固下来的一系列无条件反射活动。通过遗传获得。( 《心理学名词》第二版)
而人类的本能基本上包含了三大类:生存,应激和繁殖(此处不一定精确)。生存主要表现在了生理上的需求(也就是马斯洛定义的第一层需求),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和生理平衡。
一旦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就会面临死亡。所以人一生下来,对这些的需求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迫切的,而且不存在等待。
成年人可以坚持或者忍耐,比如不吃东西,甚至绝食而亡,然而对于婴儿来说,一旦缺乏食物,他们就会哭闹,并且拼命地寻找食物。并且摄入一切他们可以咬得动的东西。
02,本身无善恶感
———————————
由于婴儿本身的本能,导致他们最基本的需求是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他们并没有善恶感,因为善恶感需要后天的学习来构建,婴儿本身甚至缺乏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认为自己是区别于他人和物体的独立个体。
有研究指出,婴儿的自我意识大概在12个月后才开始逐步建立
婴儿自我认知能力在15~23个月间出现并开始发展,随年龄的增加而提高;婴儿自我认知出现的年龄是16个月第4周。婴儿自我认知能力并非突然出现,而是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进程,从不稳定到稳定,在自我认知的发生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
很多人也把本能称作动物性,也有人叫做“自然人”(非法律意思上的概念),反正多少有类似的意思,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婴儿可能去做出一些很残忍的行为(在成人眼里)。比如:
一、自我伤害。婴儿难以保护自我。虽然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可以赐予婴儿一些自卫能力,然而,这些本能太稀少,所以他们在不断的试错,比如可以去玩火玩水而无视危险等。
二、伤害其他。这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即婴儿会伤害其他的物品/生物。比如婴儿会破坏物品来获取刺激,或者杀死(甚至虐杀)一些小动物。
但是必须指出,这些行为,对于成人来说,是分善恶的,然而对于婴儿来说,他们是无法分辨的。他们的这些行为,大都是属于寻找“刺激”(快乐)和试错的过程。
但是随着时间发展,他们会逐渐学习社会的一些规则,比如道德,开始逐步接触更多的知识体系,于是他们的一些行为被压制,甚至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于是走向了成长过程。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规则的意识化,是人们对外在规则的一种自觉,是个人对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自我意识
最后简单地总结一下:个人认为善恶属于社会性的概念,对于婴儿本身不存在善恶。但是非要分出来的话,某种程度上,婴儿的行为属于社会人认为的“恶”。但是随着年龄发展,他们会学习和掌握社会的规则,于是走向自己约束的过程。
【说明】:本文属于不务正业类型,个人东拼西凑找了点东西勉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相信在专业人士眼里漏洞百出,请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