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说》的某期节目中,有男孩站到台上大喊:
“手机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
他说,小时候,自己想和爸爸妈妈玩耍时,却发现他们都在看手机。
每当自己哭闹时,爸爸妈妈也会拿出手机来安慰他。
“我拜托你们放下手机,多陪陪我!”
听到小男孩的请求,台下很多小朋友都哭了,而这样的一幕,也令无数家长心里五味杂陈。
近几年,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陪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但可惜的是,很多家长看似在“陪伴”孩子,实际上不过是抽出了时间玩手机。
充其量,只能说是与孩子待在一个空间里。
而这种“有力而无心”的陪伴,比缺席孩子的成长还要更残忍。
一块小小的屏幕,成为了横亘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鸿沟,即使父母“陪伴”身边,孩子依旧孤独。
孩子长大,可能只要“一瞬间”
前天刷到这样一条短视频:
爸爸正在喂1岁的宝宝吃饭,但心思全放在了手机上。
当他盯着手机屏幕,再一次给宝宝喂饭的时候,耳边却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
“你干嘛啊!”
爸爸赶紧转身一看,哪还有什么宝宝,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
这时屏幕上打出字幕:
“孩子多少成长时光,父母近在身旁却错过陪伴。”
没有孩子不渴望父母的陪伴,但很多父母虽然近在孩子身边,却等同于缺席了孩子的成长时光。
殊不知,孩子成长速度远超我们想象。
一旦错过孩子生命早期这段最需要陪伴的时光,就算父母幡然醒悟,也早已为时已晚。
随着孩子越长越大,他们会找到自己的世界,拥有自己的朋友、相伴一生的恋人。
到时候我们再想陪伴孩子身边,像小时候一样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那个令人烦不胜烦的“跟屁虫”,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或许只需要父母一个转身的时间。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能有多受伤?
亲戚家有名女孩叫静静,十几岁的年纪,乖巧、懂事,但也有了自己的小心思。
平时爸爸妈妈忙着外出打工,静静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
某个平平无奇的下午,静静悄无声息地爬上了教学楼边的窗口,双腿游荡在窗外。
被吓坏的同学们赶紧找来老师,校长也闻讯赶来,好在救援及时,静静被众人拉了下来。
事后,爷爷奶奶吓得腿软,第一时间打电话,把静静父母喊回了老家。
可即便面对父亲的训斥,妈妈的泪水,静静依旧不为所动,村里甚至传言她是“中了邪”。
直至几个月后,这件事的余波慢慢平息,一切恢复如初时。
我忽然留意到,静静更改了社交媒体上的个人签名:
为什么等到我要自杀时,你们才能回来陪陪我?
每个人都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但缺乏陪伴的孩子能有多受伤,很多家长并不清楚。
孩子童年缺乏父母的陪伴,就像小树没有阳光和雨露,逃不过枯萎衰败的结局。
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长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成年后患抑郁症的概率更高,并且更容易出现社交焦虑、情感障碍等问题。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角色,对娃的陪伴至关重要。
怎样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1.跟孩子做同一件事
教育学中有这样一个理论,叫“精心时刻”。
指的是家长需要给予孩子全身心的关注,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
“你很重要,我喜欢和你在一起。”
那怎样才能创造与孩子在一起的“精心时刻”呢?
答案就是融入到孩子的世界当中去,与孩子做同一件事情。
陪孩子玩他喜欢的积木,看他喜欢的漫画书,聊他喜欢的动画人物,共度亲子时光,这就是专属于孩子的“精心时刻”。
2.积极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需要我们时刻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回应他们的情感需求。
之所以孩子们讨厌父母陪自己时玩手机,正是因为父母无法做出回应,孩子的任何情感需求,都像是泥牛入海。
陪伴孩子时,我们不妨多保持目光上的接触,试着体会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明白:
“此时此刻,我正在全身心地陪着你,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你的身上。”
3.抽出时间
诚然,工作挤占了现代父母太多的时间,很多家长缺席孩子成长最大的理由,都是没时间。
但我们不妨抽出那些碎片化的时间,尽量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比如早晨起床时,试着给孩子一个拥抱,叮嘱孩子在学校的注意事项;
晚上回家时,抽时间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听孩子讲一些白天时发生的趣事;
这些都能让孩子深刻体会到父母的陪伴,有被关心爱护的幸福感。
老苗结语:
陪伴孩子除了需要时间,还需要我们足够用心。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本质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告别。
希望大家能够抓住机会,别错过孩子的童年时光,留下更多值得品味珍惜的美好回忆。
今日话题:你平时会注意多陪陪孩子吗?
我是老苗——一名80后超级奶爸,也是医院里最扎眼的男性护士长,欢迎一起讨论孕育问题,也请你关注老苗。